9、一部中国历史,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标志,这期间有多少风云人物,都化作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当活在今天的人用敬佩的眼光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仿佛仰望茫茫夜空灿烂夺目的星斗,那最高明,最远大的星圣,完全不像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当世自觉地选择了穷困失意的生活方式,把个人命运撰写为历史悲剧,概括其为人处世,只有“慷慨悲歌”四个字,作一具体解释:仁者怀忧,智者孤独!
汉至于唐,又一个让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鼎盛王朝,然而,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滕王阁序》便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几句名言,自是天才不遇伯乐的满腹牢骚。明君盛世最为灿烂的两个名字——李白、杜甫,也还是天涯孤客,身世飘蓬,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如果说《月下独酌》写尽了李白孤独中无奈的浪漫,那么“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写照。宋代民族矛盾不断,志士仁人一个个陷入深层忧患,孤独苦闷以穷年。陆游的伤怀出于忠心赤胆:“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而不能瞑目:“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戎马倥偬,一个爱国斗士诗人,徐釚《词苑丛谈》称:“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他的孤独是因为壮志难酬:“知我者,二三子”,“ 谁共我,醉明月?”范仲淹、王安石、李纲、宗泽、岳飞无不充满了忧患意识而孤独终生。近代百年国耻,加骤了爱国人士的忧患意识,林则徐,魏源,以至于孙中山,秋瑾,忧患和孤独成为中国历史的两道丰碑,也成为民族气节的标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