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即皇帝位。
拓跋焘为人俭仆不尚奢华,常有混一天下之心。拓跋焘善于识人用人,因此在其执政期间颇有作为。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拓跋焘自然也会有缺陷。
魏太武帝拓跋焘杀伐决断过猛,对手下大臣的过失零容忍,但常常在怒杀死大臣后,却又往往会非常后悔。
拓跋焘即位时北方尚未完全统一,北有柔然屡屡叩边,南有刘宋王朝为敌。而以北魏的实力,却无法同时兼顾南北之敌。
因此,拓跋焘便决定采取先北后南之计。先佂服北方的柔然人,然后再对付南方的刘宋王朝。
魏太武帝拓跋焘很有魄力,一旦下定决心就绝不会拖泥带水。
公元424年,拓跋焘亲自指挥五路大军讨伐柔然。别看平日里柔然气焰嚣张,可五路魏军压境,他们也抗不住!
因此,柔然可汗只得率领部众远遁避敌。
魏太武帝拓跋焘不仅擅长指挥作战,而且每当战争发起后都会亲临前线鼓舞士气。
甚至冒着敌人的箭雨带头冲锋陷阵,虽屡遭凶险但却从不畏惧。
兵为将胆,将是兵心。
贵为皇帝的拓跋焘都能如此勇敢无畏,魏军将士还敢畏战退缩吗?
犹如公司老总亲自指导员工业务一样,必然大大激发员工的进取心。
老总都这样玩命了,员工们又岂能落后,岂敢落后?
要怎么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呢?
有了拓跋焘这个榜样的激励,那魏军的战斗力简直高的爆表!
所以,经过几次兴兵挞伐,终于降服桀骜不驯的柔然人,消除了北方边患。
搞定了柔然之后,北魏的最大对手便是那偏安江南的刘宋王朝啦!
不过,这时的刘宋王朝在宋孝文帝刘义隆的治理下,也早已今非昔比。
而宋孝文帝刘义隆自恃国力强盛,也有北伐中原驱逐鲜卑之志。
宋孝文帝听说魏太武帝平定了柔然,便决定先下手为强,绝不能给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率军南征的机会。
因此,公元430年宋孝文帝刘义隆派人出使北魏,要求魏太武帝拓跋焘归还河南地。
拓跋焘一惯瞧不起刘义隆,又怎么会接受刘义隆的“无礼”要求呢?
于是,两国便战火重燃。刘宋军队即将挥师北进,北魏的将领纷纷请战,要求拓跋焘先发制敌,不能受制于人。
朝廷群臣大多也都认为应给刘宋军队迎头痛击,但魏太武帝的智囊崔浩却不以为然。
崔浩认为应该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尽量将战争拖延下去。
把刘宋军队拖得疲惫不堪了,魏军便能以逸待劳,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胜利。
起初,拓跋焘并不赞同崔浩的建议,因为这不符合拓拔焘勇往直前的性格。
向自己一惯瞧不起的刘义隆让步,的确令拓跋焘觉得难堪。
然而,拓跋焘毕竟用兵多年,自然明白崔浩的建议不无道理。
而且,由于北魏在河南四镇的兵力过少,就是想给他刘义隆迎头痛击也办不到啊!
因此,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权衡利弊后,还是同意了崔浩的建议。
于是,便下令各路大军尽快向北方撤退了。
这一边,北魏大军主动后撤诱敌深入。
那一边,刘宋大军则趁势积极扩大战果。
不久之后,刘宋大军便接连攻克了滑台、洛阳和虎牢关。
胜利来之不易,但胜利更容易使人陶醉。
轻而易举便击退了强悍的北魏军队,令此次率军北伐的刘宋诸将欣喜若狂。
他们认为北魏已经不堪一击,将鲜卑人逐出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刘宋将领中也不乏清醒的人。
就在众将为胜利而欢呼雀跃之时,宋将王仲德却察觉到了一丝怪异的味道。
王仲德不相信北魏军队不堪一击,不相信这场胜利,会来得如此轻易!
可是,王仲德向诸将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其他宋军将领却不以为然。
不过,宋军大将虽不相信王仲德说的:“北魏军队并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敢打,而更像是在有计划地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以便拖延时间积聚反击的力量。”
但宋军已将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很难再取得更大的突破。
所以,主帅到彦之便决定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于是,到彦之便命令朱修之负责镇守滑台,杜骥负责镇守金墉,尹冲负责镇守虎牢关,做出了一些应变准备。
然而,毕竟刘宋军队已经成为强弩之未,因此便很难应对北魏军队的反扑。
公元430年的十一月,北魏军队果然卷土重来,而宋军却已经应对乏力。很快,洛阳和虎牢关便被魏军夺了去。
魏军趁势挥兵直取济南。
如果济南失守,刘宋王朝将很难保住他的山东地盘。
幸亏,济南太守萧承之有勇有谋。萧承之利用空城计吓退了气势汹汹的北魏大军,保全了济南。
宋孝文帝刘义隆此次出兵北伐,竟然落了个无功而返的结局。
但是,宋孝文帝却并不甘心失败。
公元450年再次兴兵北伐,结果又以惨败收场。
这次失败使刘宋王朝元气大伤,不仅元嘉之治的成果付之东流,而且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打到了长江北岸,差一点就渡江南下兵困建康城了。
由于北魏军队也已精疲力竭,尽管魏太武帝不依不饶,但却因心有余力不足,一时也难以突破刘宋王朝的长江防线。
因此,双方只得停战议和。
经此一役,宋魏双方皆元气大伤。
一时间,北魏军队无力南进,而刘宋王朝也再难以轻易北伐。
至此,北魏便基本解除了来自刘宋王朝或柔然人的威胁,而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声望也达到了极致。
国无外患,必生内忧。
否极泰来千古事,盛极而衰历代忧。
在形势一派大好之下,潜伏在北魏内部的危机随即爆发。
由于每当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出佂时,都是由太子拓跋晃负责监国。
久之久之,太子拓跋晃便威望日高,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太子党”势力。
魏太武帝拓跋焘最害怕有人心怀不轨,抢了他的皇帝宝座。因此,太子拓跋晃也难免受到皇帝的猜忌。
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太子爷拓跋晃虽说精明能干,但却并非那无懈可击之人。拓跋晃既宠信佞幸,又广营田园与民争利。
大臣高允认为这对太子非常不利,但无奈屡次苦谏而拓跋晃却执意不听。
这倒也还罢了,这太子爷拓跋晃,偏偏又与那深受魏太武帝拓跋焘宠信的中常侍宗爱不和。
而宗爱这厮虽仅是个中常侍,但却在朝廷里形成了一股可怕的势力。
久而久之,那积怨成恨的宗爱便生出了构陷太子之心。
要想害太子,就必须先剪除太子的羽翼。
于是,宗爱便在皇帝拓跋焘面前诬陷太子的亲信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有罪。
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又犯了烦躁易怒的脾气。不分青红皂白,便杀了仇尼道盛和任平城。
不仅如此,就连其他东宫属官也因遭受牵连而被诛杀。
可见,这次魏太武帝拓跋焘真是气坏啦!
羽翼尽被剪除,属官惨遭株连,那太子爷拓跋晃又怎么可能居之若素呢?
不久之后,拓跋晃便忧惧成疾一命归天了。
乌云遮不住太阳,阴谋迟早会暴露。
魏太武帝拓跋焘终于察觉了太子的冤枉,为此懊恼不迭!
令人奇怪的是,拓跋焘非但没有处置佞臣宗爱,反而任由其逍遥法外。
然而,就算太武帝不处置佞臣宗爱,但宗爱却终究还是心怀忐忑。
宗爱害怕太武帝追究其构陷太子属官,吓死太子爷拓拔晃之事,居然生了谋逆之心。
公元452年,中常侍宗爱寻机刺杀了魏太武帝。
可叹这拓跋焘一世英雄,没想到临了儿却命丧小小的中常侍宗爱之手!
其实这事儿又怪得了谁呢?
魏太武帝拓跋焘明知宗爱奸佞,但却不去追究他的罪责。
结果,养虎遗患竟遭反噬!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