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卫二”来了?太阳系发现一颗流浪小行星,默默陪伴地球1000年
提到地球的天然卫星,我们都知道仅有月球一颗,这也让地球看起来在太阳系中,显得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孤单。
不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日,来自西方国家的联合科学家团队,在从地面很难观测到的第四或第五的拉格朗日点上,发现了一颗“地卫二”的存在,经过初步的电脑模拟分析,这颗名为2020 XL5的小行星,它已经围绕着地球公转至少1000年的时间了。
研究者表示,和太阳系内其它轨迹相对稳定的小行星不同,2020 XL5是一颗在太阳系内流浪的小行星,大约1000年之前,它飞掠地球的时候,被地球的引力捕捉,之后就位于日地系统中,成为了一直被忽视了的存在。
从时间上来看,2020 XL5在未来,极有可能还会继续围绕着地球公转4000年的时间,之后,它就会慢慢摆脱掉地球对它产生的引力控制,朝着太阳飞去了。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2020 XL5并不算是一颗真正的“地卫二”,不过,研究者称,事实上在地球周围,会陪伴着地球运行一段时间的小天体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目前观测还存在较大难度的拉格朗日点,或许有更多的流浪小行星都在那里围绕着地球公转。
2020 XL5是一颗在2020年发现的流浪小行星,经过一年多以来对它的研究,才终于确认了它目前“地卫二”的新身份。
而在国际天文界,最被看好的“地卫二”,则是一颗发现与1986年的小行星,它被称作“克鲁特尼”,编号是小行星3753。
“克鲁特尼”的运行轨道,是呈现马蹄的形状,不过,和2020 XL5已经围绕着地球运行了上千年的时间不同,“克鲁特尼”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悬于地球上方,还没有被地球吸入轨道的一个状态,所以,大约在5000年之后,也就是当2020 XL5已经离开地球轨道的时候,“克鲁特尼”才会成为“地卫二”。
目前,科学家们对于“克鲁特尼”的了解也并不算多,因为它一直都没有抵达近地点,从时间上来看,大约在730年之后,也就是会在2750年前后,“克鲁特尼”才会抵达近地点,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认为“克鲁特尼”在被地球引力吸引之后,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并不大。
当然,因为“克鲁特尼”的直径是在5公里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未来它真的撞上了地球,那么,“第六次大灭绝”就会在它的撞击中上演。
那么,除了“克鲁特尼”之外,还有哪些小行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地卫二”呢?答案是和2020 XL5一样,同样于2020年发现的小行星“2020 CD3”,这也是一颗被称作“迷你月亮”的小行星,它目前的情况和“克鲁特尼”差不多,也是未来有可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被吸入地球轨道。
在太阳系中,并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有卫星,比方说,水星和金星的周围,是没有卫星存在的,但是,比地球小很多的火星,却拥有着2颗卫星,地球仅有一颗,这也让地球显得有一点奇怪。
那么,为何地球的卫星数量还没有月球多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研究认为,这是因为本身月球的个头就比较大,地球和月球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地月系统”,按照地球的大小来看,是无法同时拥有多颗天然卫星的,否则,就会导致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频繁发生撞击,地球上也很难出现生命。
拿火星来说,虽然火星拥有2颗卫星,但是,火星的这两颗卫星都非常小,因此,尽管火星个头不大,也是仍然可以和它们组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否则,公共重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地球才会只有月球这一颗卫星。
当然,还有另一种猜测,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月球的诞生来自于地球和另一颗行星的碰撞,而在这场碰撞发生之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来看,当时在地球的周围,一共是形成了2个“月亮”,但是现如今却只剩下了一个。
因此,有观点猜测,或许在某个拉格朗日点上,还存在着一个诞生于45亿年前,和月球一样,一直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小月亮”,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罢了,毕竟在太阳系中,的确还有不少的天然卫星没有被发现,所以,地球周围还有未知的“新卫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img]偷偷地绕着地球转了三年,“地卫二”终被发现,它的结局如何?
偷偷地绕着地球转了三年,“地卫二”终被发现,它的结局如何?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地球并没有第二颗天然卫星。地球在过去的46亿年时间中,曾经有多少颗卫星围绕地球旋转我们不得而知,但截至目前仍在围绕地球进行旋转的天然卫星则只有月球这一颗。虽然我们很多时候抬头就能看到月亮,但真正这颗星球有所了解的人却并不多。比如,为什么不同时间会呈现出不同的月相,月球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面向我们,又或是月球为什么会逐渐远离了我们的地球等。
关于月球
不可否认,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月球应该是地球上的人们最关注的一颗卫星。虽然,它不及白天里的太阳那样耀眼夺目,也不像夜晚的满天繁星那样似乎总在对着我们眨眼睛。不管是古代神话,还是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与月球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也印证了月球从古至今都在人类的心中占据着不一样的地位。
早在数十年之前,人类就已经多次踏上月球的土地,我们不仅从那里带回了月球尘土,了解到了曾经以为的“月海”不过是一些低洼的平原;更通过放置的地震仪,了解到月球上也经常有“地震”现象的发生,并因此而对月球的内部构造结构有了清晰的认知。
那么,宇宙中到底是先有地球,还是先有月球?为什么地球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是一个球形外观,而我们眼睛看到的月亮,却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各种形状?这看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围绕的核心信息不过就是月球和地球的诞生和演化,当然,其中还涉及到了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恒星太阳。
关于年龄-地球“先来”月球“后到”
同处于太阳系之中的月球和地球,它们都会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自诞生之日起便持续至今。截至目前,星云假说是太阳系形成推测理论中被普遍认可的观点,不管是恒星、行星,还是卫星,它们都始于大约46亿年前的巨大分子云的坍缩过程。
关于地球的诞生时间,我们一般将其界定为46亿年前左右,而它的年龄则被预估在40到46亿岁。关于月球的形成时间相对就没有地球那么确定(大约45亿年前),但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的形成时间比地球形成的时间更靠后。倘若用先来后到来描述两个星球的诞生时间,那么,地球会比月球更早地出现在太阳系中。
月球的形成-从分裂说到大碰撞说
月球的形成过程,一共有四种说法,它们的区别在于:分裂说、俘获说和同源说是以往科学家们的几种主要观点,而大碰撞说则是建立在以往的几种观点和新研究的成果之上。
分裂说: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大部分人对他的儿子就知之甚少。不要感到意外,月球诞生的分裂说,其实就是乔治·达尔文在1989年提出来的。简单来说,该假设认为月球原本是地球组成的一部分,之所以它能在之后的时间里飞离地球成为一颗独立的卫星,只不过是因为地球当时的旋转速度过快而已。
而太平洋则被视为一个大坑,成为了该假说中地球失去月球物质之后的证据。但这个最早被提出的假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很难解释地球的速度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足以将月球如此大块头的物质甩出行星。而且,从后来的探测数据来看,月球的物质成分也和地球相去甚远,如果它们本是一体,理论上就应该拥有极度相似的物质成分才对。
同源说:
这一假说的大意,其实就是表达了不管是月球,还是地球,它们都因在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而诞生。并且,太阳系中这些天体的诞生时间和过程都是同步的,大家都要在这个区域里面吸积、并不停旋转,只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天体类型和大小则各不相同。
虽然,同源说认定地球比月球年龄大,是因为地球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吸积效率表现得更高。但是,自从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带回岩石样本之后,这一说法便受到了质疑。因为,月球岩石样本的化验结果并不如大家所想,月球和地球在岩石的化学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岩石的年龄甚至比地球上的岩石更加古老。
大碰撞说是什么?
在大碰撞假说中,地球的形成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首先通过星子的碰撞和吸积形成原始地球。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原始地球逐渐形成了类地行星(硅酸盐)所拥有的内部构造(金属核、壳和幔)。但由于原始地球和另一个星球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再加上两者之间存在质量悬殊,所以,当两颗星球发生碰撞之后,彼此的运行轨道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地球的自转轴开始变得倾斜,而在撞击过程中从地球飞离的尘埃和气体,则并没有彻底摆脱地球质量产生的引力所带来的影响,它们因为吸积作用而再次结合起来,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几乎处于熔融状态的月球。由于该假说解释了月球和地球的密度差异、成分差异,以及年龄差异,因而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为什么你眼里的月亮有各种形状?
众所周知,月球和地球都拥有球状外观,只不过地球的表面相对更为平滑,而月球的表面则坑坑洼洼。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在夜晚看到的月亮经常都是不同的形状,于是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月亮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哪一个部分,这不过是月相变化的关系而已。
简单来说,之所以我们眼里的月亮很少是圆的,本质上是因为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三个天体之间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由于月球是卫星,本身并不能发光发热,我们平时看到的月光其实是太阳将月球照亮了。而所谓的月相,其实就是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时反射阳光的部分。
相信大家都知道宇宙中的这些天体并不是静止不动,都有其既定的运行轨道,之所以我们不能经常看到满月,并不是因为太阳光被地球遮挡住了(这是天文学中的月食),而是因为太阳就只照亮了月球的那一部分区域,而剩下的不发光的部分则是月球的阴影部分。简而言之,月球反射太阳光区域的大小,主要跟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黄经差)。
事实上,月相除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体验之外,它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日历中的阴历,其实就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周期来安排历法,月球完成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便是一个月;而地球水圈的潮汐也和月相有关,我们会发现每当月相为满月的时候,海洋通常都会因为月球引力而引起大潮。并且,由于地球存在维度差,所以,分别生活在南北半球的人们会看到完全相反的月相。
再见,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地卫二”摆脱地球引力,将绕太阳公转
自古以来,地球就只有一颗卫星,那就是月球。但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足够强大,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天体误闯入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这其中有一部分会闯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或者坠毁,还有一些会变成地球的卫星。
这种卫星和月球不同,说起来也算是天然卫星,但是并不稳定,无法长期停留在地月系,最终都是以脱离地球引力的结果收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一共记录了2颗这样的迷你卫星。
原本是一颗近地小行星,每2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靠近地月系一次。它的直径只有5米,还没有一辆公交车长,因此很难被发现。 2006年的时候,它曾经短暂地和地月系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最近的时候距离地表仅27.7万公里,比月球还近了10万公里以上。2006年,它从近地点脱离,回到了绕太阳轨道,并将在2028年和地月系重逢。
2020年2月份的时候,天文学家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特林那巡天系统进行观测,突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光斑。他们非常兴奋,在做了简单的观测和分析后,就迅速在推特上宣布发现了地球的新卫星,这就是2020 CD3。
据观测, 这颗迷你月亮很可能早在2017年的10月9日的时候就闯入地球引力范围,并被地球俘获了。只不过它体积太小,只有1.9*3.5米,所以一直都没有被发现。而且它并不会长期稳定地存在于地月系内,虽然它已经在地球周围运行了3年的时间,但人类发现得太晚,刚刚被正式身份,它就被月球的引力作用甩出地月系了。
新的迷你卫星
2020年9月,科学家们再一次发现了一颗疑似地球临时卫星,地月系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天体。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将它看作是一颗普通的阿波罗小行星,也就是轨道和地球有所交叉的一类天体,并命名为2020 SO。但模拟结果显示,它会在10月时成为绕地球小天体,也就是一颗迷你月球。而接下来的观测,就让天文学家更加疑惑了。
他们发现, 这颗神秘的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正好1年的时间,而且偏心率和地球轨道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它的整体运行规律和地球很接近。
你可能想到了中学物理中的圆周运动,以为位于相近的轨道有相似的运行规律理所当然,实则大错特错。太空中天体的运行非常复杂,而且小天体极容易受到大天体引力的干扰,所以运动规律非常复杂,反而是因为和地球比较类似,让人觉得奇怪。
不仅如此, 2020 SO的运行速度也比普通的小行星要慢一些,这和其他小行星也非常不一样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2020 SO的真实身份。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太空考古学家Alice Gorman就表示:从它的运行速度,可以反推出它的初始速度,从而推测其来源。而现有的运行速度过慢,则给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她和她的同事们也推测过,2020 SO或许是从月球上脱落的岩石,这种天体速度比较慢是正常的。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2020 SO比这样的天体速度更慢。
难道真的没有合理的解释了吗?
在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看似最不可能但仅剩的一个猜想:2020 SO是人造天体!
NASA太空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马上追溯以往的航天器发射记录,果然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种分级火箭,半人马号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也会将推进器一级一级分离下来,由地面的工作人员回收处理。但是,太空中的事情是很难有把握的,意外情况无法避免。而半人马号火箭就有一级助推器残留在了太空中,成为了一块太空垃圾。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CNEOS数据库,2020 SO大约有6-14米长,而半人马座号火箭的一级长度为12.68米,从这个数据来看,2020 SO属于半人马座号火箭的一部分也是符合理论的。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对2020 SO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观测分析,并与1971年留在太空的另一个火箭助推器进行了比对,发现高度吻合,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理论。
确认了,这颗所谓的地球新卫星,实则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天体,在失去控制之后进入绕太空轨道,又阴差阳错回到了地球的怀抱。
不过,2020 SO并不会永远留在地月系内。在2020年12月1日,它第一次达到近地点,距离我们仅5万公里,这是地月距离的13%左右。
在即将到来的2月2日,2020 SO将会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地球,届时它和我们的距离将只有22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57.3%。不过,这一次重逢是为了更好地别离,它在飞掠地球后将会义无反顾地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3月份的时候彻底告别地球轨道,从此成为一颗绕太阳公转的人造天体。
据介绍,在当地时间2月1日的晚上,位于罗马的虚拟望远镜项目人员会举办一个在线告别活动,为2020 SO“饯行”。
55年前,人类建造了这个助推器,并在火箭升空后将它抛弃。如今,在绕地球公转了几十年后,它也将抛弃地球,成为一颗自由的天体。也许,随着人类发射的航天器越来越多,2020 SO也会有更多的同伴。地球附近的轨道,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
围绕地球三年的地卫二为什么会离开地球?
人类一直是种拥有高度社会性的生物,每个人都和整个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某些动物也拥有社会性,但是和人类的社会性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觉得星星太孤单了,它们没有“社会性”,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是孤单的。
天文学家说它们不孤单,行星有卫星的陪伴,卫星也有行星的陪伴,两者又陪伴着恒星。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除了金星和水星以外都有卫星,这里面地球的卫星最少,只有月球一个。木星有79个卫星,土星有62个卫星。我们在地球上凭借肉眼便能看到月球,如果地球还有个卫星,我们一样能看见。
所以在20世纪的时候,天文学家就说地球只有一个卫星,没想到两个来自美国的天文学家突然宣称地球还有个卫星。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台也发现了“地卫二”,难道天文学家的判断出错了?地球还有另一个卫星?
事实确实如此,这颗卫星被命名为2020 CD3,公转周期为47天。月球是地卫一,它自然是地卫二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它其实是个近地小行星,和月球比起来,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因为体积太小的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它。天文学家用近地小行星轨道模型,推算出了它成为地球卫星的时间。
它是在2017年10月被地球的引力捕获的,此后一直绕着地球公转。它的直径在3米左右,整体看起来和一辆小轿车差不多。和太阳系内的所有卫星比起来,确实小了点。体积这么小,也意味着它在地月系里待不下去了。当它进入月球的引力范围时,大概率会被月球的引力抛射出去。
这就是引力弹弓效应,太阳系内的行星都拥有重力场,我们可以利用重力场来给探测器加速,就像一个弹弓一样,把探测器抛射出去。探测器上携带的燃料终究是有限的,探测器到达一个行星可能就耗尽了,想去下一个行星就需要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卡西尼号探测器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成功到达了土星。
卫星的重力场比行星的重力场小,不过地卫二的体积太小了,月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甩出去。其实天文学家一直有个疑问,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体积和质量?一般来说,卫星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是成比例的,月球和地球的质量比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这不太符合科学规律。
最后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月球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被某种外来力量强行分离出去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它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大了。其他卫星基本都是在八大行星诞生后出现的,太阳星云内的尘埃物质没办法再形成行星了,质量小一点的卫星就这样出现了。
卫星和行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一点在地月系中体现出来了,月球的背面一直没有面对地球,如果不发射探测器到月球的背面,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子的。月球的引力影响着所有靠近地球的天体,小行星飞掠地球的时候,月球的引力也帮忙了。
所以“地卫二”的命运从它靠近地球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月球的引力会把它甩出去。陪伴了地球将近3年的时间,地卫二即将离开地球,成为一颗流浪小行星。也许它还会被另一个行星的引力捕获,成为它的卫星。
有谁知道一部关于月球被撞碎,月球的碎片毁灭了世界的灾难片!
朋友你是不是记混淆了,彗星撞击月球导致地球危机的是月陨天劫,显然不是你要的答案。
但是你说的后面的情节是《彗星撞地球》,又名《天地大冲撞》,98年左右的,我最爱看的,大概剧情如下: 14岁的里奥.贝德曼无意中发现了一颗不知名的彗 星,后来经过科学家证实这竟是一颗能给予地球毁灭性打击的彗星。 为了拯救地球,政府决定派遣宇航员试图用核装置引爆彗星或使彗星偏离原来的轨道以阻止这颗灾难之星。然而由于对彗星结构分析的不够,爆炸使彗星分成大小两块仍继续飞向地球。随着彗星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其前进,地球虽然不会因为撞击而消失,但撞击所产生的海啸与尘埃将会给地球所有的生命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能够使人类生存下去,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最后的“方舟”计划,即建立一处秘密庇护所,里面存有种子、植物、动物和少数人类的精英以便在两年后尘埃落定再出来完成自己的重任。撞击的日子终于到来了,第一块小彗星以超过声音的速度撞进了大西洋,顷刻之间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被海啸吞没。幸运的是,“弥赛亚”号几经波折又与地球取得了联系,宇航员们毅然启动核装置,义无反顾地冲向随后而来的大彗星块……苍穹划过一片壮丽的流星雨,人类终于得救了。
如果还是不对,你看看是不是《毁灭》,这个也是彗星撞到月球的,但我没看过,还有一部类似的是《绝世天劫》(又名世界末日),这一部也是98年左右上映的,你可以看看是不是。还有问题的话,欢迎继续追问。
科学家发现地球有了第二颗卫星,已绕地球旋转3年,是如何被发现的?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长期稳定的天然卫星。主流观点认为,月球诞生于火星大小的“忒伊亚”与原始地球的猛烈碰撞中,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了这颗相对巨大的卫星。长久以来,月球在宇宙中一直与地球相伴,甚至曾经可能为地球带来了一些保护。
然而今年2月,天文学家发现了另外一颗绕地球运行的超小型物体,它被命名为2020 CD3。
最初的观测显示,2020 CD3非常小,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它并不能像月球那样照亮夜空,也不会引起任何潮汐改变。当时,科学家暂时还无法确认这是一颗超小卫星,还是一些太空垃圾之类的人造物体。
在接下来几个月中,天文学家利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望远镜对这个物体进行了更细致的观测。近日,一个由来自14家学术机构的23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了对2020 CD3的研究结果。他们确认这是一颗超小卫星(minimoon),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另一颗地球的超小卫星。发表于《天文学杂志》的论文探讨了它的发现及详细特征。
研究超小卫星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它需要详尽的观测和研究来排除它们是人造物体的可能。新的研究结果最终表明,2020 CD3确实是一个天然物体,大小大致介于一台小型洗碗机和一台冰箱之间。
新研究发现,2020 CD3的直径约1.2米。根据颜色和亮度,它可能是由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就像小行星带上的其他许多岩石一样。有人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公转的一颗较大的小行星的碎片。
它在地球周围的出现,很有可能源于与地月系统的一次“邂逅”。在这次邂逅中,引力把太空岩石从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拉出,抛向了地球周围的轨道。计算表明,这颗超小卫星已经绕地球运行了至少约两年半的时间。根据模拟,超小卫星的平均捕获时间大约只有9个月左右,而2020 CD3被捕获的时间显然远超预期。这有可能是因为它离月球非常近,使它进入了一个相对更稳定的轨道。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2020 CD3的亮度达到足以被探测到的水平的情况至少出现了6次,但想要真正发现这样一个极小的天体,不仅需要它足够明亮,还需要其移动速度足够缓慢——这样的机会其实只剩一两次。直到2020年2月,在它非常接近地球的时候,科学家才发现它。然而就在发现之后不久,到了同年3月,它已经脱离地球,再次回到了绕行太阳的轨道中。
尽管2020 CD3暂时“抛弃”了地球,但不排除它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再次会回到地球的怀抱,与地球共舞的可能。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后续观测,从而准确地确定它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