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哥·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生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是达芬奇的同时代人。他最出名的弟子是米开朗基罗。基兰达约也是一位写实主义画家,擅长将宗教主题描绘成世俗化的生活场景。
此画绘于1480年,比达-芬奇的画大约早15年。此画人物与景色和谐相融,众门徒不但神情各异,肢体动作也丰富不少。犹大依然独自坐在餐桌另一侧。不过基兰达约注意到了耶稣的地位亟待突出这一点,他用拱形屋顶将人物分成两组,耶稣坐在正当中,垂下的房梁指向耶稣。画家还给他单独加上了主角光环。
看了以上那么多个版本的《最后的晚餐》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是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版本最为人称道。
因为相比之前的画家,达-芬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打破了传统。
达-芬奇之前,犹大都是和其他人隔绝开来的。他要么没有其他人的头顶光环
要么是背对的姿势
要么正在被喂食或者拿东西吃
达-芬奇把这些统统都抛弃了,他采用的是新的方法。
首先,犹大不再独处,而是和其他人在餐桌的同一侧,这样场景就获得了更强的统一性。如果硬要指出基兰达约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他为了强调耶稣,不得不让笨重的拱顶指着耶稣的头顶,人物挨个挤在墙和桌面形成的两条平行线中,显得逼仄。而达-芬奇将场景设置在宽敞的室内,将十二个门徒分为四个小组,每组三人,于是耶稣很自然地区别于其他人,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心。他的背后是一扇敞开的大门,门两边是较小的窗,光线从门窗中透入,既保证了画面的对称性,也让耶稣出场自带背景光,比强行添加主角光环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