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变化真的特别快,才三两年的时间,主旋律就从人人追捧变成了众矢之的。
抛开其他因素暂且不谈,单就影片本身来说,现在的主旋律路子走歪了,应该回归本心,学《上甘岭》。
《上甘岭》的上映与上甘岭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范弗里特火力使上甘岭低了两三米,43天战役中,志愿军击退了敌人的900多次冲锋。
同时,这场惨烈的战役也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一人坚持阵地战斗,击退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等。
这些英雄人物让举国上下为之振奋,视他们为榜样。
二十八画生得知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授意拍一部歌颂他们的片子。
于是主创人员实地勘察,收集资料,体验生活,筹备两年终于开拍,这就是《上甘岭》,这才是主旋律该有的样子。
不要一上来就整价值观,喊一些空洞无味的口号,让尴尬溢满屏幕,观众想看的不是教学,而是耳濡目染。
《上甘岭》中没有人讲大道理,也没有人好为人师,更没有灌输一些大家听到起鸡皮疙瘩的所谓正能量。
只用一首《我的祖国》搭配大好河山的画面就道出了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要战,一个蒙太奇的技法便强过千言万语。
不要感动不了观众就强行煽情。
故意用一些戏剧冲突制造一些生离死别,看起来又空又假,久而久之便会被观众嫌弃,这是国产主旋律的通病。
如《金刚川》中的人桥,《八佰》中的绑炸药包排队跳楼,尽做些无意义、没价值的牺牲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上甘岭》中没有过多的台词,仅用两个苹果就足以让观众落泪。
指挥员善意的“骗”,他把上峰送给他的苹果说成给所有人的补给品,以此激励大家。
战友之间互相的“让”,轻伤员把苹果让给重伤员,重伤员又把苹果让给有战斗力的战友。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观众的眼泪自然就下来了,这也是艺术渲染,可这种设计很自然,观众容易接受。
不要老学好莱坞的美式主旋律,两国的国情不同,制度不一,目标群众更是不一样。
所以主旋律能学的是好莱坞的工业化,而不是全盘照搬,《拯救大兵瑞恩》再好也不是我们的故事。
《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才是我们该讲的故事,接受先进外来文化,不是全盘否定自己,而是去粗取精。
若是角色立不住,逻辑不合理,有再多的大场面都无济于事。
更不要动不动就搞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忘记了战场上还有其他人的付出,忘记了集体主义的重大作用。
《上甘岭》中志愿军最终能打退敌人的进攻,重回夺回阵地靠的是集体。
片中张忠发私自带领士兵毛四海奇袭了美军,对他们的防御设施造成了破坏,取得了一次小范围的胜利。
可是他一回到坑道就被支部开会批评,胜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而且他还是坑道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更不能擅自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之后在上级的指示下,张忠发的这次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再犯,并根据他的做法演变成了一个新战术——小部队进攻。
所有坑道部队都向张忠发他们学习,对美军的碉堡进行破坏,对他们的进攻进行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再配合大部队的全面出击,里应外合,赢得胜利。
《上甘岭》中也有个人英雄主义。
如大部队在反攻时,被美军的一个碉堡拦住了去路,造成了不少伤亡,好几个爆破兵都倒在了炸毁碉堡的路上。
杨德才作为通信兵,在爆破兵所剩无几的情况下,自告奋勇上阵杀敌,在爆破筒被敌军扔出碉堡后,用身体堵住了枪眼,成功完成任务。
这种做法是合情合理的,是有价值的牺牲,因为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宝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言牺牲。
不要总是搞人海战术那一套,英雄们打过那么多场仗,怎么可能还是小白。
他们能赢,靠的是人的意志,铁的纪律,以及牢记于心的战术素养,《上甘岭》中的战术配合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们不是莽夫,他们有勇有谋。
与美军正面对垒时,先是炮兵清扫一波,而后爆破组和投掷组火力覆盖,紧接着重机枪开路,最后才是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和肉搏战。
就算被美军逼到只能藏身坑道,他们也不是无意义的躲藏,也有战术体现。
既然不能全军出动硬碰硬,那就发挥当年打游击的本领,实施零敲牛皮糖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部队歼灭战,三三两两出击对美军突然袭击,破坏他们的碉堡。
这也是《上甘岭》距今已有66年依然被人们牢记于心并不吝夸赞的原因。
因为《上甘岭》的身上散发着《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气质,是一出尊重与真实的主旋律,而非劣质的道德模范,一味追求完美典范的宣传片。
这恰恰也是现在的主旋律最缺少的部分。
要注重两个字,真实的“真”,真情的“情”,着眼于此才不至于被口诛笔伐。
可现在的主旋律,在片中让他们叫一句“同志”都跟要了他们的命似的,全然忘了我们是可以拍好主旋律的,也忘了以前的演员,他们眼里真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