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大学生们聊天。
他们,特别是女生们希望我谈谈他们所关心的几位男主持人。
当谈到崔永元时,男生女生都会心一笑,一个个变得眼神柔和,表情放松,饶有兴致,好像我提到的是他哥。
崔永元的确有股自己人的劲儿,在他面前,人们不知不觉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那天,我爸我妈去看《实话实说》录像,看到屏幕下的小崔,原本就觉得近乎,这回更不见外了。
我妈亲热地用手拍着小崔的后背,眼睛炯炯发光:“我们都喜欢你!”
小崔的亲和力不分男女老少,他的笑有点特别。
而最让人动心的还不是小崔的笑,而是他的哭。
在《继母》那期节目里,当眼泪就要流下来的时候,他低下了头,他转身擦泪的镜头后来被编辑删掉了。
看得出小崔在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他的眼圈红了。
那忍住的泪,倒让我掉下泪来。男儿有泪,也挺感人的。
有意思的是,小崔哭时,让人觉得他挺好。而小崔笑时,倒往往让人觉得他有点坏。
现在经常听到各界人士谈论小崔。
有一位说话特别刻薄的记者在对众主持人一顿褒贬之后说:“崔永元‘让说话回到从前’。”
那位自己不笑专让别人笑的葛优被问到:“有没有你看得上的主持人?”
葛优沉思片刻:“嗯,有。有一丫姓崔的,根本不像丫主持人哪!”
话是糙点儿,那京味儿的前缀可能是葛优对喜欢的人的昵称吧。
有一电视资深专家说:“小崔刚出来,看着好像哪儿不对,有点痞,可又总惦记着到了星期天看他,越看越想看他了。”
这现象用行话来说,就叫“观众期待心理”。
观众一进《实话实说》演播室,就被撩拨得想说话。
自己会说话,也许不算什么,引得别人想说话,这是主持人的功夫。
也许是自己越没有的,越喜欢。对小崔的主持,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看小崔录像,那是一乐儿。
我常常不把自己当外人地坐在观众席上看小崔如何实话实说,每当小崔说出什么妙语,我就会觉得自己挺不会说话的。
小崔离开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我们没有说再见。
他在哪儿,他都是小崔,我不太在意他属于哪个“单位”。就算属于哪儿,也不那么重要。
只是常常想,小崔干什么呢?于是就在马年夏天回母校去看看他。
在研究中心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意外地看到小崔的画:
“一只战斗状态的黑公鸡,面对一只蟋蟀,题字写着‘有得一拼’。”
我在那画前琢磨,小崔有时真是蛮拼的!
他太较真了,他的失眠、他的纠结,恐怕都和较真有关——为节目、为话语空间、为公众利益、为他所坚持的原则。
他用心制作的节目没有通过,他会一天一天缠着审片人,一点一点地磨,直到播出。
《实话实说》最有反思意味的节目《老师,对不起》就经历了这样的较真过程。
他办的培训乡村教师的公益项目,出现了官员冒充教师的事,他一追到底,毫不留情,直到公布真相,退回善款。
为了说不清的“转基因”,小崔非要说清楚,他和方舟子吵,和农大校长辩,在互联网上播放他的调研纪录片,在政协会上用提案表达要求。
他做娱乐节目的时候,我以为他这回该不太较真了吧。后来知道,他在问:“当我们在制造笑料的时候,是不是传递了一些不正确的信息和声音?”
当电视一片热闹的时候,他说:“我想象的电视不是一个农贸市场,我想象的电视是跟哲学有关的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传递思想的,它甚至是产生思想的。”
如今,小崔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思想。
如果国人谈起小崔,大家都会像谈起自己的熟人,不用多说。
如果老外问我,小崔是什么人,我怎么说呢?
他是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好的作品是《实话实说》和《电影传奇》。
他是个公益人,从乡村教师培训到山里孩子脚上的鞋、碗里的菜,他都关注。
他是个斗士,常常直面纠结麻烦冲将过去,那不是他的个人利益,而他不管不顾,有得一拼。
他是一个无党派、有责任的政协委员。
他是一个教师。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他还是电视人。
他是一个认真、较真的人。
不管怎样,他还是小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