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英雄还是罪人 历史人物李鸿章简介

来源:名资汇网 2022-05-09 14:43:20
分享到:

李鸿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英雄呢?还是罪人?直至今日也很难准确的去定论。作为历史人物,他的一些背景经历值得后人去参考,好的一面需要学习,有关于李鸿章的简介,一起来了解看看。

李鸿章 (1823—1901 年),字子敝、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清朝晚期的重臣,淮军创始人 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誉有东方“俾斯麦”之称

其父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与曾国藩有"同年"关系,交情甚深。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时,师事曾氏,讲求经世之学。1853 年 (咸丰三年)受命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 职,多次领兵与太平 军对抗。 1858 年冬转至江西,晋谒曾氏,入其营幕。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安徽招募淮 勇。其间,选兵择将,厘定营制饷章,"悉仿湘军章程"。1862 年 (同治元年)乘英国轮船抵沪镇压太平军时,自成一军,是为淮军。由此,李从曾手下的一个幕僚,一变成为清朝统治集团重要的一员 ,成为军事上独当一面的统帅。旋经曾国藩推荐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武器。

曾国藩最赏识只接班人

使淮军在短短的时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淮系军阀集团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壮大起来的。李鸿章到上海后,受到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地主买办势力的支持,伙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3 年和 1864 年先后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 镇压了太平天国。1866 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期间,李鸿章认识到外国武器装备精良的威力,遂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了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画像

在"自强"过程中,他时常感到经费不足,使局务难以维持和发展; 原料燃料不能自给,不得不向外国购买; 缺乏 新式交通工具,在运输上碰到很多麻烦。于是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李鸿章开始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由标榜"自强"到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 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等。同时,又着手筹划北洋海防,于1888 年(光绪十四年)建成一支拥有二十余艘舰艇的北洋海军。这是李鸿章"求富"事业的重要内容。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他还积极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到西方去学习。所有这些,其主观目的只是引进某些西方的技术设备、增强国家实力以应付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局面,维护清朝的统治,但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引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封建体制的某些破裂,这无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7 清代李鸿章像北洋天津银号库平足银拾两银票

李鸿章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方面最广、主持最力,虽声势甚大,但是收效不大。在封建体制束缚下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怕洋人的心理,在对外交涉中总是借口中国的军事力量大不如人,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因此,抱定逆来顺受、"保全和局"的方针。结果是接受无理要求,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一步步加深。

1876 年,他屈服于英国的压力,签订了中英 《烟台条约》。1885 年中法战争中,尽管中国军民已取得重大胜利,他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订立了《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一意幻想国际调停,疏于战备;被迫应战后,却力图保存淮军和北洋海军实力而消极应战,结果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于次年与日本签订了丧权失地的《马关条约》。此后淮系军阀势力瓦解,洋务运动在政治上宣告失败,李鸿章声名大损,于是闲居起来。1896 年,命充专使赴俄致贺沙皇加冕,签订《中俄密约》,旨在联俄制日。1899 年,出任两广总督。1900年义和团运动勃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时,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命偕庆亲王奕助为议和全权大臣。1901 年,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使民族受到更大损失的《辛丑条约》。同年 11 月去世。谥文忠,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至此,这个控制北洋军达二十五年之久,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终于结束了其政治生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这个名字,似乎自带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清朝的支柱,因为他建立起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民族的罪人,因为晚清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似乎上面都有他的名字,不过无论褒也好,贬也罢,李鸿章都能称得上晚清名臣。

李鸿章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由于知晓曾国藩的能耐,李文安就让自己的儿子李鸿章拜其为师。

李鸿章

在当时李家和曾家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比如说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的儿子就娶了曾国藩次子的女儿,再比如说李鸿章大哥的女儿,就嫁给了曾国藩女儿的儿子。

这种情况如果出现的在早几个朝代,那是绝对让皇帝睡不着的关系,不过到了晚清时期,似乎所有的不合理都变为合理。

而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教导,李鸿章在政坛上的崛起,也成为了无可避免之势。

正值西方列强入侵之际,李鸿章似乎正是被时运选中之人,他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决定清政府走向的大事。

李鸿章家族

后来又代表清政府在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也正是这些条约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无法抹去的“伤”,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李鸿章有不签的选择吗?

答案是没有。

李鸿章的功与过,我们暂且先放一边,重点来看看他的后代,那么他的儿子结局如何?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李经璹(李菊耦)。

外交大臣李经方。

李经方其实并不是李鸿章的儿子,而是李鸿章六弟的儿子,后来过继给李鸿章,成为了李鸿章的长子,他在李鸿章的影响下,对于政治上的外交事宜也颇有能力。

他曾出使过英国、日本和美国,这份履历可以说是相当精彩,而李鸿章被行刺后,李经方就全权接下了李鸿章的“重担”,议订了《马关条约》,可以说李鸿章很多的事迹后面,都有李经方的影子。

李鸿章家族

不过李经方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列强长期把持的邮政业务,给“谈”了回来,李经方也光荣的登上了清政府第一任邮政总局的局长,后来在辛亥革命后,李经方被罢官。

后来致力于管理李氏的宗族,沉寂了许久,而当张勋复辟时,李经方立即跳出来大肆鼓吹,不过张勋的复辟失败了,此后李经方彻底沉寂了,直到病死。

不过要格外说下的是,李经方一生娶了8个妻子,其中还有两个是外国人,可以说,李经方这一生那是相当精彩。

诗人李经述。

李经述是李鸿章的二儿子,如果按照血缘来算的话,他是李鸿章实际的长子,李经述生平的事迹比起大哥李经方来说,那简直不值一提,一生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大事。

如果非要找出他比李经方强的地方,那就是李经述很孝顺,据说李经述的死,是源自于李鸿章逝世后过度悲伤,不久后吞金而死,合肥著名的孝子坊,就是为李经述而建的。

李鸿章与洋人

此外,李经述在文采方面十分突出,即使称其为诗人也不为过,但是李经述生前很是内向,他写的诗从不向外人展示,以至于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到了死后才被人们熟知。

李经述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澹园日记》,这本著作至今还保留在李经述后人的手里,有作品传世,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或许是最大的欣慰。

古玩收藏家李经迈。

李经迈和大哥李经方一样,曾在外交上做过些事,他曾出使过奥地利,是清朝最年轻的外交官,后来清朝向英国借款,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经李经迈的手,后来他亦和大哥一样,参与了张勋复辟的事件,张勋垮台后,他回到了上海。

说起李经迈就不得不说他的收藏,因为他绝对是收藏界的发烧友,家里的奇珍异宝,那是数不胜数,不过这些都是李经迈靠自己的本事收藏的。

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兄弟们自然要分财产,可是李经迈是李鸿章最小的儿子,还是侧室生的,李家人那是绝对不会高看他一眼的,所以分给李经迈的,都是一些看似不值钱的股票。

李经迈倒也不计较,因为他有经商的天赋,这些不值钱的股票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后来李经迈又跻身房地产,赚得盘满钵满,也成为了三兄弟中最为富有,生活的最为滋润的一个,后来病逝,也算有个好结局。

李经溥和李经璹。

李鸿章的这两个女儿,其中李经溥的名气并不大,史料中对她的记载也比较少,据说是嫁到了宜兴任家,她的丈夫比她小六岁,但是这是因为年龄问题,导致了其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

李经璹,小名叫做李菊耦,她的名气可要大多了,她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嫁给了比自己大20多岁的张佩纶,并且张佩纶已经有了两位妻子,不过在李鸿章的认可下,李菊耦还是嫁给了他。

一代才女张爱玲

由于年龄悬殊,张佩纶在56岁的时候就去阎王爷那报了道,而李菊耦并未改嫁,继续抚养着和张佩纶所生一儿一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菊耦的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张爱玲的才气我们无需多说,曾一度成为上世纪40年代,最红的女作家。

如今李鸿章的后代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其中也有些后代还很有名气,不过李氏后人最为出名的并不是李鸿章的直系后代,而是他的两个弟弟李鹤章和李昭庆的后代。

其中李鹤章的五世孙李道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李昭庆的第四代孙,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这三兄弟长期居住在国外,是超级低调的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