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的简介 一峰道人的山水画赏析

来源:名资汇网 2022-05-24 11:05:21
分享到:

其实说到山水画很多的朋友都不会想到黄公望,然而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影响极大哦,尤其是明清朝代的画风哦。黄公望号一峰道人,一生有无数的山水画,那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欣赏欣赏吧,带你走进一峰道人的山水世界。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养子,这位黄公年已九十,膝下无子,得子万分欣喜,笑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黄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后人把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

【名称】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浅绛,横57.2厘米,纵139.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层峦叠峰,千岩万壑,长松杂树,纵横有序,错综多姿,显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构图繁而用笔筒,笔墨浑厚华滋。人谓天池山得一“幽”字,此画表现出来了。图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绿,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图烟云流润,气势雄伟,系黄公望浅绛山水的杰作。此图摹本传世甚多,此是唯一真本,至为珍贵。画中自题“至正元年十月,大凝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一。

【名称】元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横43.8厘米,纵10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层岩叠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雾迷朦缥缈,殿阁半露。山下小桥横卧,林木葱茏,一人策杖寻幽。用笔筒劲洗炼,笔法苍秀,设色淡雅。构图上较繁密,山头多置矶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名称】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年代】元代

【简介】长卷,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在全国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借用一件古代名画来表达祖国一统的希望。他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甚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犹如此,人何以堪。

【名称】元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卷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设色,尺寸:29.7×28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冈峦平列,寒林映带,山峰遥对,天空以朱砂点出一轮红日,生动地展现出雪山初晴的景象。通幅皆用水墨,唯太阳用鲜红色,构思颇为奇妙。

【名称】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纵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名称】元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74.2厘米,横3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富春山,是黄公望最喜爱和多次表现的山水题材之一。图中描绘一座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山顶光洁明润,山腰石隙间树木茂盛。右侧绝壁幽涧,飞流直下,一桥悬空,连接左右两壁。左侧山腰上,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向山谷纵深方向延伸而去,路边山凹间树荫之下,数间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后。逶迤的山道,下临江面,江水平静,绕着绝壁缓缓流动。此作中山石画法简洁,枯笔淡墨,皴染有度。画面构景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山石虽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画法最高境界。

钤印:大痴、□园老人

题识:至正七年秋八月廿有五日,大痴学人黄公望画。

题跋:空蒙烟水浸浮岚,幽意都归白鹭滩。欲向此间结茆屋,佳山镇日饱游观。淞上钓鳌叟陶振。

吴玉题签:元黄公望溪山图轴。壬寅春暮吴玉。钤印:吴玉长寿

藏印:南海黄氏天蠁楼印记、黄肇沂咏雩印、吴灏、怡斋、绿溪山庄考藏之印、吴玉珍藏、秀水唐氏、赤云堂书画印、张则之、张乐思

由“天蠁楼”旧藏黄公望《溪山图》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款署“至正七年秋八月二十有五日,大痴学人黄公望画”。

此图根据收藏印可以判断它的收藏与传承。 “张乐思”、 “张则之”二印,就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张则之,他是镇江人,在苏州阊闾门外,买了一处豪宅,又在北京买了一处住宅,把他从江南收来的书画卖给梁清标、高士奇等人,此内容可参考国际一流学术著作《南画北渡》(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第六章,专门有张则之的记载。后来,此图流传至嘉兴著名藏书楼“绿溪山庄”主人唐淮手里。唐淮是嘉兴秀水人,乾隆庚辰进士,由翰林转御史,后出典云南试。以疾归家,有绿溪山庄,喜藏书画,其藏章有朱文方形“秀水唐氏”和长方形“绿溪山庄收藏之印”,均于此图可见。又由“南海黄氏天蠁楼印记”和“黄肇沂咏雩印”二印可知至于该图后归广东“天蠁楼”主黄咏雩。著名画家、鉴藏家吴子玉于1962年暮春为该图恭笺“元黄公望溪山图轴”。

黄公望 (款) 丘壑林峦 立轴

题识:至正庚子正月二日大痴老人作。

题跋:△前辈论画于元四大家云:黄子久特妙风骨,风骨二字即气韵也。画家六法惟气韵生动乃在生知,非可学而至。此幅用笔,如天池石壁图并擅。丘壑林峦幽邃,望之无尽,识者能于斯参气韵,思过半矣。査士标题。钤印:梅壑氏一字曰二瞻

△一峰学董叔达,少变其法,以自成家。此故其匠意之笔,后来独启南妙得其传。叶庐菼题。钤印:韩菼之印、元少

鉴藏印:陆氏叔平、包山子、礼耕堂、穆倩氏、醇士、垢道人程邃、曾益谨藏、广陵李书楼珍赏图书、皇十一子、査二瞻、

黄公望 (款) 陡壑密林 立轴

题识: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大痴道人作。

钤印:子久

鉴藏印:端方所藏书画真迹之印

弘仁题:庚子仲冬,渐江学人弘仁题。

黄公望 1298年作 秋山雨霁 立轴

题跋:一榻悠然乐事多,四时风景复如何。远溪水色清流玉,排闼光凝翠拥螺。静里研朱将点易,醉中邀月鼓琴歌。知君所好无尘趣,肯许吾□见访过。王问题。钤印:王问之印(白文)、仲山(朱文)

款识:九灵别业何年到,聊作新图寄所思。幽谷白云晴窈窕,高帘翠树晓参差。辋川已入王维画,韦曲仍传杜甫诗。咫尺相望成万里,卧游心事向谁知。大德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仿小李将军意,黄公望。钤印:公望(朱文)、黄印(白文)

收藏印: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白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朱文)、烟客鉴定(朱文)、云间雷氏珍藏(白文)、徐氏□光书画珍藏(朱文)

黄公望(款) 1349年作 秋村读书 立轴

黄公望 山水 立轴

黄公望 山水 手卷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今江苏常熟人,元代著名的画家,“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擅长山水画的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的绘画风格,后人称其为“浅绛山水”,就是指淡彩山水画,即以墨色为主,花青、赭石二色为辅,呈现出“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的特点。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述黄公望绘画特色,称:

“大痴(黄公望)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也曾经中说过:

“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立轴 绢本 浅绛

横57.2厘米 纵139.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写山水诀:

1、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2、树要四面倶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

3、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4、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

5、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6、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圆之法。须方多圆少。

7、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

8、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横43.8厘米 纵10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10、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木皆用此。

11、大概树要填空。(去声)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12、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靑入墨亦妙。呉妆容易入眼。便墨士气。

13、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煕。皆用此法。郭煕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园画者是也。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

纸本 墨笔

纵74.2厘米 横3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14、山水中惟水口最难画。

15、远水无痕。远人无目。

16、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

17、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18、山坡中可以置屋舎。水中可置小艇。从此有生气。山腰用云气。见得山势高不可测。

19、画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悪。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侧。皆可为面。临笔之际。殆要取用。

黄公望 溪山图 立轴

题识:至正七年秋八月廿有五日,大痴学人黄公望画。

题跋:空蒙烟水浸浮岚,幽意都归白鹭滩。欲向此间结茆屋,佳山镇日饱游观。淞上钓鳌叟陶振。

20、山下有水潭谓之瀬。画此甚存生意。四邉用树簇之。

21、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纔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22、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粛杀。冬则烟云黯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23、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有后代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

24、松树不见根。喩君子在野。雑树喩小人峥嵘之意。

25、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加淡螺靑。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黄公望 溪山茅屋 镜片 34×23.5cm

26、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27、山水之法。在乎临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谓之上品。古人作画。胸次寛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28、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槌眼匾。然后上帧子。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日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

29、着色螺靑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

30、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靑理。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立轴 绢本 水墨

纵117.2厘米 横5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32、作画大要,去邪甜俗頼四字。

33、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范宽俗气,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陆道士皆宗其法,陆笔罕见,然笔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学于然者曰:“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视然则大有径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黄公望最出名的作品便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黄公望用其“虚灵”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江水茫茫,水天一色,树木葱郁,峰峦竞秀的美丽富春山水图。后世人称这幅画为“右军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标签 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