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唐代陵墓,那你知道乾陵是谁的墓吗?据说乾陵是武则天规划建立的,整个陵墓宏伟壮壮,有司马道还有无字碑以及61蕃臣雕像等等。不妨跟着小编一起去瞧瞧乾陵是谁的墓还有61蕃臣雕像为何没有头颅吧。
乾陵是武则天亲自规划营建的,于公元684年修建,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从乾陵头道门进入,便踏上“司马道”。
司马道
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司马道的尽头就是“唐高宗陵墓”碑,高2米,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
无字碑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
懿德太子墓
乾陵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无字碑了。无字碑高大壮观,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两侧各刻高4.12米的“升龙图”,长4.12米,宽1.19米,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的升龙图像,显示了唐人的雄伟气魄。碑座南面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初立碑时,未刻一字,故得名“无字碑”。对于碑身为何没有刻字这一问题,史学界有诸多猜测但却一直争论无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立无字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不过如今无字碑上却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字,据导游介绍是后来的文人墨客刻上去的。
无字碑
无字碑
无字碑
东跨司马道与无字碑相望的是述圣纪碑。两者相距约30余米,他们几乎处在东西直线上。碑高6.30米,宽1.86米,底座方形,高1. 2米,四边边长2. 94米。系石灰石岩质。大约重90吨。所用石料约31立方米。如此高大、如此之重的石碑,在目前现存的所有唐代碑石中堪称巨制,是乾陵陵园内第二件大型石刻。碑身上原刻5100余字,为阴刻正楷,竖行,共46行,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分别刻于碑身四块石料的阳面,即从上到下的第二石、第三石、第四石和第五石。
述圣纪碑
每块石料刻字1280字。然而,历经1300余年的人间沧桑,碑石文字大部分已严重剥落,字迹残缺不全,远非昔日可比。如今只有第二、三、五石尚有部分文字,稍清晰可读。与无字碑形成鲜明的对比。述圣纪碑在外形上最大的特点是碑身从上到下有七个部分,是由七块巨大石料榫卯扣接而成,因此又称为“七节碑”。后人又把“七节”与天文数字中的“七暇”(日、月、金、木、水、火、土)相联系,意喻高宗李治一生的文治武功犹如“七耀”照耀天下。
乾陵是我国唯一一座安葬两位皇帝的帝陵,看到雄伟的梁山,以及乾陵前的无字碑。这一件件文物就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
然而,乾陵梁山前的一群雕塑却引发了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兴趣。这群雕塑和真人大小相仿,装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头颅。这群雕像就是乾陵61蕃臣雕像。
那么,什么是乾陵61蕃臣雕像?乾陵61蕃臣雕像为何没有头颅呢?
上图_ 乾陵61蕃臣
什么是乾陵61蕃臣雕像?
乾陵61蕃臣像是和唐朝交往的,来自数十个国家的61名藩国君臣的雕像。石像建成初期,每个石像的背部都刻着石像原型人物的姓名、职务、国家等信息。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蕃臣。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这些石像上的很多文字已经看不清了。只有7尊石像的文字还清晰可见,这7尊石像的原型分别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国王斯陀勒、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
上图_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
61蕃臣背后的盛唐外交
乾陵61蕃臣像充分的体现了唐朝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在综合国力和对外交往上取得了比唐太宗时期更加辉煌的成就(太宗昭陵为14国蕃君像)论及原因主要有:
首先,唐朝在军事上取得了最大的成就,造就了“盛唐最强版图”。
公元658年,名将苏定方从西域凯旋,不可一世的西突厥汗国就此覆灭。西域国家望风归附。唐安西都护府的范围达到葱岭西边。公元661年,包括波斯在内的河中十六国回归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的疆域达到了中原王朝向西开拓的最顶点。在东方战场,公元663年,唐军在刘仁轨的指挥下在白江口重创日军。公元668年,唐军灭亡高句丽。唐帝国在东亚取得了绝对的霸主地位。
公元669年,唐朝版图西到咸海,东到朝鲜半岛,南到越南横山,北到西伯利亚,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
军事实力强,周边国家自然臣服于大唐。大唐对外交往的国家自然比太宗时期数量更多。
上图_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其次,唐朝经济大发展。
高宗时期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太宗时期进一步提升。这一点可以从唐朝人口增长找到证明: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全国人口380万户。到武则天执政后期的705年,全国人口达到615万户。
唐高宗在位时期的长安城,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人口破百万,接受邻邦各国的不断朝拜。就连阿拉伯帝国也派出使者来到长安。
上图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61蕃臣雕像见证了大唐帝国外交的“最强音”!那么,乾陵61蕃臣雕像为何没有头颅呢?
第一种说法,被明朝老百姓砍掉。
根据传说,明朝时期,一位外国使节来长安城游玩,他来到乾陵的时候发现,自己祖先的雕像竟然给李治和武则天守陵。这让外国使节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外国使节想毁掉石像,但又怕官府追究责任。苦思冥想之后,外国使节想出一条妙计——这个外国使节每天晚上到农田里糟蹋庄稼,第二天一早,外国使节给群众说,乾陵前61蕃臣石像显灵,毁坏了庄稼。砍掉石像的脑袋,石像才不能毁坏庄稼,群众认为外国使节说的很有道理,就把石像的头砸烂了。
明末有诗人写诗歌:赤马剥落离倒旁,说的是乾陵前的石像和马雕像纷纷落地。这时间段似乎和传说有直接印证。
上图_ 六十一蕃臣像背面刻字
第二种说法:地震导致的蕃臣石像成为无头石像。
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的依据,因为在明朝时期的1556年,陕西确实发生了一次重大地震。
1556年,陕西渭南市华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101个县遭到地震破坏。由于当时陕西省恰逢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华县地震有83万人遇难。
乾县虽然不是华县地震的震中地区,但地震波波及到了乾县的乾陵。在地震的影响下,乾陵蕃臣石刻雕像的头纷纷落地摔碎。经过地震的破坏,蕃臣石刻雕像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头颅的雕像。
当然,以上的情况也只是后人的合理推测而已,至于华县地震是否对蕃臣石像造成严重破坏,让蕃臣石像成为“无头石像”,目前没有定论。
上图_ 温韬(?-928),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
第三种说法:盗墓者所为。
这是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叫温韬的盗墓者对唐代帝陵进行了一次全面洗劫。除了乾陵地宫安然无恙,唐朝帝陵的地宫在温韬的盗掘下都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温韬盗掘不了乾陵的地宫,会不会对乾陵造成其他的破坏呢?很有可能,温韬这个人在五代十国时期担任耀州节度使,性格飞扬跋扈。按照他盗掘帝陵时候疯狂的思维和行动,一旦其他17个唐帝陵的地宫盗掘成功,而乾陵地宫却无法盗掘,温韬很有可能会对乾陵的地面建筑物展开破坏。比如,温韬有可能对乾陵外侧的61蕃臣像下黑手,将其头颅全部破坏殆尽,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温韬行为天怒人怨,其本人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杀掉。
上图_ 乾陵61蕃臣
第四种说法:近代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乾陵61蕃臣雕像很可能被国外的文物贩子破坏后运输到国外。莫高窟就被外国人破坏了,乾陵有可能逃不了外国人的黑手。
当然,这个说法也是后人合理地推测,是否是真实的还需要更多的史料证明。
乾陵61蕃臣雕像头部的损失,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的沉痛一页。毁坏文物的人终将遭到历史的谴责!相信随着各种史料的不断挖掘和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乾陵61蕃臣为何没有头部这个未解之谜一定会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朝18陵墓,17座已经被洗劫一空,唯独只有这一座,屹立千年而且未被盗墓贼光顾,难道真和袁天罡设计的风水有关?走进今天的故事:武则天乾陵未解之谜。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大家好我是竹子!中国古代一直有视死如生的理念,但凡身份高贵点的人,在死后都会为自己修建一座大型墓葬,并且陪葬大量的奇珍异宝。生活再困苦的人也会陪葬些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古代帝王更是如此,我国古代帝王陵不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皇帝想要死后享受生前同等殊荣的精神向往。但是大家知道吗?中国目前有三大最为神奇的陵墓,至今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未解之谜。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一,没人敢开秦始皇陵,第二没人找得到成吉思汗陵,第三没人打得开乾陵。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乾陵。半个世纪以来挖掘乾陵都是热门话题。几十年以前当地文物部门就向中央递交了乾陵挖掘计划,但是被周总理驳回了。虽然这次计划被禁了,但是一直以来考古界对乾陵的探索都未曾间断过。那么乾陵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走近乾陵
乾陵坐落于陕西省乾县城北梁山上,这座山峰距离乾县县城大概有6公里。距离西安也只有不足80公里。在历史上对于这座山峰的说法非常玄幻。梁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山有三座主峰,其中北面的山峰最高,应该能够达到1100米左右,南面有两个山峰,相对北峰来说海拔高度低一点。两座山峰东西对峙,当地人都称这座山为奶头山。传说当年风水大师袁天罡为武则天陵墓选址的时候,来到这里后,他从东向西望去,看到这座山就像一位女性仰卧在大地上。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其中较高的北面山峰像女性的头颅,南面的两座山峰就像女性的胸一样。袁天罡发现这处风水宝地以后连忙禀告武则天:梁山正是武则天陵墓的最佳选址之处。这座山的形状也是女皇的最佳象征。如果将女皇陵选在这里,他必将有利于女主,可保后世万年寿域。武则天一听高兴极了。于是命人将自己的乾陵修建在此。唐朝工匠于公元684年开始动工,经历了23年的时间,乾陵终于竣工。由于武则天时期正值盛唐,国力充沛,所以乾陵建设的规模积极宏大,乾陵的建筑也富丽堂皇。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乾陵建设主体完工时,武则天将丈夫高宗李治率先葬入乾陵之中,并且将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库收入给丈夫陪葬。虽然没有人真正地打开过乾陵地宫,但是从史书上的记载不难看出,乾陵是一座非常奢华的大墓。踏入乾陵头道门,可以看见537个人工开凿的石头台阶。走完台阶通过司马道,就是高宗陵墓碑,而后是石像生共19对,华表一对。东侧则是无字碑,西侧述圣记碑。周围围绕着大小不等的17座陪葬墓。站在梁山主峰上可以发现,乾陵是仿照唐朝的长安城进行建造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乾陵分为内城、外城与宫城三个部分。内城大概有250万平方米,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并且每一个门都有神兽石像进行镇守。外城分布着大量的石刻文物,他们栩栩如生,雄壮宏伟,是现如今乾陵地面上重点保护文物群体。17座陪葬陵墓中有5座已经被发掘完毕,其中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唐三彩就有将近五千件。壁画1300平方米左右,这些被发掘的陵墓大多都是太子与公主的墓葬,其中就包括永寿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等。乾陵陪葬陵中都出土了如此多的文物,那么乾陵中是不是藏着更多的奇珍异宝呢?很遗憾至今也没有人知道。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梦碎乾陵
说到乾陵地宫中的宝物那必定是数不胜数的,虽然没有人打开过地宫亲眼看到,但是确有正史记载说,高宗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用了全国国库三分之一的宝贝为丈夫陪葬,在武则天驾崩以后,武则天的儿子又将全国国库的三分之一的珍宝为母亲陪葬。如此多的奇珍异宝当然会引来无数的心怀不轨之人。乾陵千百年之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盗墓行动。现在在乾陵旅游的人们都能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盗洞。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黄巢起义以后为了筹备大量的军饷,彻底捣毁李唐江山,将矛头就指向了乾陵。黄巢调拨了40万大军,驻扎在乾陵周围,这一队人马在乾陵附近挖了许久,挖出了一条40多米深的黄巢沟。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任凭黄巢大军挖掘,就是找不到乾陵墓道口,最终黄巢也没能进到乾陵之中。后来因为40万大军的后备补给不足,盗墓行动只好作罢。40万大军浩浩荡荡空手而归。乾陵也躲过一劫。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二次较大的乾陵盗墓行动发生在五代时期,节度使温韬是一个出了命的大盗墓贼,李唐18座帝王陵中,有17座都是他盗挖的。但是到了乾陵这位赫赫有名的盗墓贼却马失前蹄,空手而归。相传当时温韬曾三次率军进入乾陵腹地。但是每当他们准备进入乾陵的时候,原本风和日丽的天气变得狂风骤起,将准备开挖的士兵卷起一人多高,伤亡惨重,温韬三进三出均有这样离奇的事情发生,最后只能将盗墓行动作罢。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三次大型盗墓行动大概在民国初期。当时军阀混战,各大军阀为了筹备军饷,无疑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大型的帝王陵上。乾陵也在众多军阀的计划之中。国民党统领孙连仲就借着演习的名义将军队带入乾陵,进行了大范围的盗掘。他们运用了大量的炸药,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爆破,但是将乾陵炸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到一个能够进入乾陵的入口。最后,大量的军队只能空手而归。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乾陵未解之谜
乾陵中众多谜团中,受关注度最高的应该要数无字碑之谜。按理说,各朝各代的皇帝的墓碑都是以歌功颂德,阐述帝王生平大事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但是乾陵武则天墓前却竖立着一块无字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史学家称,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唐朝重臣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赶下皇位,太子李显继位称帝。武则天则被囚禁在寝宫之中,在这段生活中,武则天每天都在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忽然间发现,他自己罪孽深重。为了权力双手沾满了鲜血,荼毒后宫,毒害忠良、弑杀亲子、集结党羽,谋权篡位,实属大逆不道,死后愧对列祖列宗,所以他决定自己的碑文上不做任何文字记载。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另外有相关的人说,其实无字碑就是武则天的生平。他认为他的一生无字胜有字,不是区区几个文字就能将功德全部阐述清楚的。无字碑也就成了他别出心裁的设计。正应了《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的说法。还有人说,武则天的碑是太子李显立的,对历史熟悉的朋友们都知道,李显可以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太子。父亲高宗李治当了皇帝以后,母亲武则天又当了皇帝,好不容易盼到自己快要当皇帝的时候,就开始横生枝节。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母亲居然用权力将他废黜。但是李显说命好也命好,在很多年以后,因为兄弟中再无他人可选,他又被选定为太子。最后大臣们发动政变,将其扶上地位。所以李显这个人对母亲武则天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那么母亲的功德碑到底该如何写呢?李显也着实为难起来,索性一个字也不写了。还有人提出,武则天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她除了政治才能突出以外,他还非常有自知之明。她深深地了解到世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且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所以干脆就将功德碑做留白处理。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现阶段还有一种说法也被大众所认可。相关考古工作者发现,无字碑其实应该是有文字的,他的文字部分可能已经被埋在了地宫下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古学家发现,无字碑并不是一个神秘都没有的石碑,无字碑上其实已经被打上了方格子,似乎已经做好了撰写文字的准备。只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文字部分并没有被完成。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只有等乾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刻来揭晓谜底。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乾陵至今仍旧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石像无头之谜,地宫宝藏之谜,地宫墓道口失踪之谜等等。虽然我们对揭开这些谜团有着极大的热情与向往,但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虑,我们仍旧应该对乾陵抱有保护的态度。切莫强行进行发掘,因为有些文物一旦受到破坏,就是毁灭性的,根本没有办法复原。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