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元朝末,战乱时期张士诚是三分天下之一的霸主。而且张士诚一生战斗无数,深受百姓的爱戴。张士诚还建立了“东吴”政权,然而在朱元璋的攻势下,政权破灭。很多人都知道说为什么张士诚会失败呢?明明时起义比较早,而且实力还不容小视,但最终还是败在朱元璋手里。
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1321-1367),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小名九四,靠撑船运盐为生。他年轻的时候孔武有力,为人仗义大方,经常接济生活困难的乡邻,极有口碑。元朝末年,官府昏庸无道,苛捐杂税繁多,他不满盐场官役和富豪的欺压和剥削,秘密联络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以及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人,歃血为盟,揭竿而起,成了元末众多起义英雄之一。
定都高邮
元至正十三年(1353)三月,张士诚连破泰州、兴化两城,并在得胜湖结营扎寨,组织战舰,训练舟师,准备从水陆两路攻打高邮城。
元顺帝得知后,迅速调左丞契哲笃偕宗王加强高邮防备,派李齐守甓社湖(今高邮湖的一部分,在高邮城西北15公里),又派纳速剌丁收复得胜湖。元军和义军在兴化与高邮之间的三垛镇相遇。纳速剌丁集结众多船只停泊在三垛镇南的城子河上,向张士诚的船只猛烈地发射火筒、火箭。张士诚的水兵猝不及防,纷纷中箭坠入水中。河面上烟雾弥漫,火光熊熊,浮尸顺水漂流,河水都被染红了。面对此番景象,张士诚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二三人一组,将小船绕在脊背上。冒着敌人的火筒、火箭向前冲,火筒、火箭失灵了,纳速剌丁愣住了,从真州、滁州调来的元军情绪急剧变化,乱作一团,有的跳入水中,有的弃船上岸,东遁西逃,伤亡惨重,纳速剌丁和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当场刺死。张士诚乘胜掩杀过去,屯兵高邮城东门外。
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张士诚攻占了高邮城,元军官兵四处奔逃,左丞契哲笃与宗王带着几个卫兵,出南门,过运河,入甓社湖狼狈逃走。等到守甓社湖的李齐带兵赶到高邮城下救援,张士诚已将四门紧闭,李齐只好望城兴叹。
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都,称诚王,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王宫设在承天寺(今肉联厂)内。
承天寺原名承天大梵讲寺,系至元年间(1335-1340)把常大士所建,寺内有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百间。沿中轴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由南向北一字排开。每个正殿两旁均配建左右对称的偏殿、画廊,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
相传,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日他妈的!”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的“〉”,右边的“〈”,再写上边的“乛”,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建都高邮后,张士诚传令部属不许抢掠,不许烧杀,不许奸淫,并坚持赈济难民,设棚施粥、帮困扶贫、管控治安,以至建立仓储、预防荒年,得到了众多高邮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张士诚安排谋士,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寻得承天寺外西南方向一处开阔地,设立天地坛(今酱醋厂),并下令在民间搜集铜,又毁掉承天寺内的铜观音像,浇铸钱币“天佑通宝”。因当时铜源困难,铸制的铜钱并不是很多,流传至今的就更少了。1985年高邮临城段的运河拓宽,七月中旬的一天,在距承天寺不远的御码头河底发现了大量刻有“天佑通宝”的古钱币,正是张士诚铸造的。从此,高邮被管辖了13年,也圆就了张士诚称王的梦。
诱降招安
对待农民起义队伍,历代统治者常是用一手诱降招安、一手重兵强攻的伎俩对付。元代统治者对张士诚也如法炮制。
张士诚占领高邮后,元顺帝多次派官员前往高邮诱降招安。第一次招安是刚攻下高邮的时候,朝廷派李齐进城招降,被张士诚一口拒绝,李齐也招致杀身之祸,死在了张士诚的剑下。明代的一位武官为此哀叹:“忆昨高邮裁到任,孤城四面受攻围。劳军展喜初无恙,出使贞乡竟不归……”。第二次招安是在高邮城。淮南行省官员盛昭奉诏劝降,结果又中了张士诚的圈套,他以为张士诚真心归降,好不容易进了高邮城,准备受降授官,一切如仪,却被威风凛凛的张士诚痛斥一顿:“你们皇帝老子来了也没用。”结果,盛昭这位劝降者也遭受活剐丧身。元顺帝见几次招降都以失败告终,恼羞成怒,于是派重兵前往高邮围剿。
血战高邮
枢密院都事石普是个出名的铁头犟,他向元朝丞相脱脱进言,说他谙熟高邮地理环境,只要有三万步兵,就能收拾张士诚,占领高邮,为此还立下军令状。于是,石普带兵日夜兼程,直扑高邮。高邮城北有个挡军楼,是军事哨所。一天夜里,张士诚巡查至此,见野鸭子成批异常飞动,断定元兵来袭,立即排兵布阵,将元兵打得落花流水。石普不甘心首战受挫,派人送信约定淮南总兵“三日后子时派奇兵抄城东夹击”,结果送信途中被张士诚截获,张士诚将计就计,在信上做了手脚,“奇”兵变成了“骑”兵。淮南总兵在水网地区被杀得人仰马翻,石普的队伍同样一败涂地,他本人也战死高邮。弹丸之地的高邮城,竟然如此岿然不动。
石普的战败,平川炸雷,声震朝野,元至正二十年(1352)九月,元朝丞相脱脱奉旨率领40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攻打高邮,这是高邮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被史学家称为“高邮十大战役”之首。脱脱率军首破徐州,杀死义军领袖芝麻李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连连攻克兴化、盐城、六合,又在高邮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形势对张士诚十分不利。
当年十一月,高邮已成了一座孤城。战乱出良将,危难识英雄。此时的张士诚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胆识、勇气和决心。尽管元军动用了包括火炮、火筒、火箭等各种武器投入战斗,攻势不减,可连续三个月,承天寺王府和高邮城依然久攻不下。那年寒冬,张士诚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他和其他首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体恤下属,关爱百姓,依托城池的瓮城藏兵洞尽量减少伤亡。真是天佑张士诚,不料,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元朝政府内部有人诬告脱脱,元顺帝颁下诏书,说他“师老财费,已逾三月”,“虚费国家之钱粮,诳诱朝廷之名爵”,以“削其兵权”论处。诏书一宣布,百万元军顿时溃散,张士诚转危为安。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大军攻破苏州城,一代枭雄张士诚想要上吊自杀,最终被徐达攻破大门,救了下来,押送南京。张士诚的“东吴”政权就此覆灭,张士诚爱民如子,不喜杀戮,败在朱元璋手里,十分可惜。张士诚被俘后,他家人基本上已经全部去世,尤其是他的妻子的结局,尤为惨烈。
元朝末年,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枭雄盘踞中原,外加方国珍、李思齐、明玉珍、陈友定等人,相互讨伐,战乱不止。算起来,张士诚算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前辈”。张士诚出生在一个穷苦百姓家中,父亲早亡,他兄弟四人为了活命,不得不贩卖私盐。在古代,盐业是朝廷的重点监管行业,不允许私自贩卖,尤其在元朝,贩卖私盐一旦被抓,都是死罪。张士诚为人豪迈,有几分侠气。他宁愿自己揭不开锅,也要救济穷人,因此身边聚拢了一批忠勇之士。
公元1353年,张士诚和另外17名盐民一起,发动暴动,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们攻占官府,劫富济贫,百姓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张士诚成了这支队伍的首领。在这一年,朱元璋才刚开始准备加入红巾军,而陈友谅还是一介渔民小吏。所以说,张士诚是朱、陈二人的“前辈”。
张士诚起步较早,又得民心,为何最终被朱元璋所兼并呢?张士诚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张士诚占领苏、吴这样的富庶之地,虽然轻徭薄赋,得到百姓的拥护,但他安于天命,居安不思危,更不图占领南京等军事要地。朱元璋比张士诚起步晚,但野心很大,迅速扩张,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遏制住了张士诚的边界,张士诚发展路线受阻。
第二,陈友谅曾建议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张士诚表面答应,实际上并不想卷入朱、陈大战。让朱元璋腾出手灭掉了陈友谅。
第三,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开始攻打张士诚时,张士诚身居皇宫,不思改变战略,一味死守。而朱元璋从外围攻打,把苏州附近的城池一个个拔起,苏州竟成了一座孤城。彻底困住了张士诚。
朱元璋攻破苏州城时,张士诚宁死不降。一方面是因为张士诚是有骨气之人,另一方也是因为朱元璋曾杀了张士诚的弟弟,气死张士诚的母亲。张士诚最终选择鱼死网破。张士诚临死前,曾对自己家人做了安排。《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初,士诚见兵败,谓其妻刘氏曰:“我败且死,尔何为?”刘氏曰:“君勿忧,妾必不负君!”乃抱二字,积薪齐云楼下,驱其群妾侍女登楼,令养子辰保纵火焚之。
也就是说,张士诚的妻子刘氏为了避免被俘,亲自带着张士诚的两个儿子和小妾们,登上齐云楼。让下面的人放火,最终被活活烧死,可见其贞烈。
明朝著名的才子祝枝山在《野记》记载:齐云楼纵火,刘妃已为焦炭,于烬中寻妃不得,以抱二子之尸报功。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军队攻入苏州城后,在齐云楼内不能辨认尸体,就以那个抱着两个孩子、已经烧成焦炭的尸体为刘氏,带回去邀功。可见,刘氏的结局确实凄惨,不忍直视。
?张士诚以盐民出身,最终成为一方豪强,受百姓爱戴,本有机会称雄中原,无奈碰上了朱元璋,最终绝食自尽而亡,十分可惜。他的妻子刘氏更为忠贞,值得敬佩。
1367年9月8日(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起致命一击,这一天,平江(今苏州)城破。
大厦倾覆,张士诚仰天长叹,于是转身自缢,不料却被部将赵世雄救下,此后被俘,余生只说了两句话。
不久,张士诚的死讯传来,平江百姓悲怮不已,悄悄在后院焚烧纸钱,以示纪念。
平江老百姓为何对他念念不忘呢?
苏州城楼
01
展开张士诚。《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以行称,曰张九四,少有膂力,厚重寡言。与弟士义、士德、士义,并驾盐纲船,业私贩。
1321年,张士诚出生在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一落地就是个“亭民”一一一专门为官府运输食盐,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汗臭。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身后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全部靠为朝廷运盐为生。
当时,盐并不是稀缺物资,但却是紧俏商品,元朝统治者为满足贪婪对盐实行专卖,并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规定除官府外不许任何人染指。
张士诚是个意外,偶尔也贩点私盐,不过,贩盐的目的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接济比他更穷苦的人。
时间一长,张士诚贩私盐的秘密被人发现,一些大户猜到他不敢声张,于是逼其为自己干苦力,还动辄辱骂,如不顺从就以报官相威胁。
其中有个叫丘义的弓箭手更是豪横,时不时拿着弓箭对着张士诚胸口,意即把柄在手,能奈我何?
张士诚愤怒到了极点,和仇恨一齐被点燃。《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房郡场,招少年起兵。
张士诚四兄弟和李伯升杀掉丘义,然后一举灭了那些在头上作威作福的富人,还放火点了他们的房子。
随后宣布起义一一一又一支义军诞生了。彼时,张士诚麾下只有18人,所以历史把这一段称作“18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画像
2
张士诚振臂一呼,穷苦百姓蜂拥而来,他们推举张士诚为首领,建议攻取泰州。
拿下泰州后,张士诚作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一一一突然接受高邮守将李齐的招降。
那时,张士诚骨子里兴许还有几分惶恐,加上李齐暗示日后不一定有好果子吃,张士诚降而复叛,再次率众举起义旗。
随后攻陷兴化,杀掉行省参政赵琏,接下来,一路打到德胜湖,回头一看,义军已有万人。
那些年,各地烽烟四起,元廷疲于奔命,同时内讧不断,不得已只好招降义军,这既可以减少成本,还能体现地方大员的水平,所以他们给张士诚开出的价码是:封万户。
这一次张士诚拒不接受。同时在郊外诱杀李齐,随后率军入驻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大周,年号天佑。
这是1353年,这一年,朱元璋刚刚加入郭子兴的队伍,陈友谅呢?还在老家晒鱼干。
日后朱元璋评价张士诚“器小”,因为他和徐寿辉一样,根基未牢就着手建国一一一这是他俩和朱元璋的最大区别一一一朱元璋遂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让他成功躲过了元朝骑兵的剿杀。
朱元璋画像
3
在元廷看来,义军做山贼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一旦建立了政权,无论强弱就是打算掀他们下台,这样的威胁必须斩草除根。
经过几次小规模围剿后,张士诚反而壮大,1354年,元朝痛下决心,任命丞相脱脱为总兵官,领军百万直扑高邮,把外城围得水泄不通。
元兵擅长骑兵机动,很少用火器,面对城坚的高邮除了疯狂齐射和攀爬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高邮被围旷日持久,张士诚心急如焚,所以时常派小股骑兵出城,试图冲出包围圈,但每一次都被元军的人浪挡回城里。
好在天佑高邮、天佑张士诚。大都的元顺帝听信奸臣谗言,突然下旨解除了脱脱的兵权,并削其官爵,就这样,高邮元军指挥权易主。
新总兵在赶来的路上,百万大军群龙无首,张士诚利用这个空窗期,率领全体将士浴血拼杀,这才冲出包围圈。
高邮之围解,张士诚奇迹般地赢得一场战役级别的胜利。
此役:张士诚名动天下;此役,张士诚信心爆棚;此役,张士诚超过徐寿辉成为红巾军中实力最强的那一支。
张士诚塑像
4
一年后,淮东闹饥荒,张士诚命二弟张士德领兵渡江常熟。
这期间,张士诚虽没有问鼎天下之志,却有逐鹿中原之实,因为在取得常熟后,他又命张世德、李伯升等攻平江、湖州,随后拿下松江、常州诸路。
不久,张士诚来到平江,看到这里人心思归,从而决定迁都,改平江为隆庆府,将承天寺作为行宫,开张那天,张士诚盘坐在大殿上,朝正梁射入三支箭,以示羽落棺定。
与此同时,张士诚减免百姓六成赋税,同时开垦山林、大兴水利,还重启科考,一时间手下才贤齐聚,武有李伯生、张世德等大将,文人施耐庵、罗贯中均出自这里,百姓心中张士诚并非草莽,而是救世主。
这一年,朱元璋渡过长江,夺下采石矶,随后顺流而下取太平、集庆(南京),接着又占领湖州、萧山、嘉兴等地,当两人同时攻打镇江才发现原来版图已连在了一起,张士诚和朱元璋不可避免地做起了邻居。
徐寿辉呢?1360年被陈友谅杀掉并取而代之,随后自封皇帝,建国汉(陈汉),改元“大义”,陈友谅等同一夜间横空出世,拥兵几十万,还手握水师,变成了南方红巾军的重炮手。
中原迎来新的三足鼎立:史评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那朱元璋呢?他和前两者很不一样,不但没称帝,依旧躲在韩林儿麾下积攒着实力。
彼时朱元璋地理位置居中,力量也最薄弱,陈友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直试图联合张士诚灭掉他,张士诚表面答应,实际却按兵不动。
朱元璋影视剧照
5
让张士诚、陈友谅想不到的是,朱元璋白手起家,从定远一路走来,到攻下集庆后麾下早已经人才济济。
其中,文有刘基、叶琛这样的高参,武有徐达、常遇春等旷世名将,还有李善长这个妥妥的后勤部长,面对形势他们劝诫朱元璋必须隐忍一一一特别针对风头正盛的张士诚部。
后来,朱元璋之所以能赢得天下,除了对战事的敏锐直觉外还懂得战略谋定,说白了就是权衡。所以,他命人给张士诚写了一封信。《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是岁,太祖亦下集庆,遣杨宪通好于士诚。其书曰:昔日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好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感谗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留宪不报。
朱元璋的这封信包含三层意思。
1:阁下如当年在天水列土封疆的隗嚣 ,如今自立为王,值得恭喜一一一高明;
2:我初来乍到,无意与你为敌,如今咱们边境相邻,我非常欣赏古人提倡的睦邻守境一一一不如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3:我主动写信,并向你保证,绝不寻衅滋事一一一希望你也一样。
这封信细细品来非常有趣。
张士诚呢?看完信后,毫不犹豫地扣下杨宪,分明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扣下杨宪,张士诚逞了一时之快,但暴露了性格缺点,表明自己并没有谋取天下的度量和野心,这等同给朱元璋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
张士诚影视剧照
6
陈友谅见张士诚没有回音,只好在正面与元军硬扛,张士诚因循守旧,心中想的是保境安民,朱元璋呢?拿张士诚开刀,不断蚕食他的土地。
不久,兵出二路,徐达攻镇江,常遇取常州双双获胜,张士诚损兵折将,这才开始正视朱元璋起来。主动派人送来二十万石粮食,意图很明显一一一按你上次说的办。
朱元璋猜透了张士诚,并说:粮食至少要五十万石,还必须把杨宪给我送回来。
结果,张士诚勃然大怒,不和朱元璋聊了。
在1357年,还发生了一件更有趣的事。《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士诚获廖永安,请以易士德,太祖不许,其后士德不食而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士诚擒获了朱元璋手下大将廖永安,而徐达又在宜兴战场俘虏了张士诚的二弟张士德(一员虎将,可惜早死,智勇不输徐达)。
张士诚的意思:彼此交换高级将领,不设置条件。
朱元璋呢?虽然很喜欢廖永安,但坚决不换,他或想榨点油水,兴许张士诚会看在亲兄弟的份上外加几十万石粮草。
双方斗智斗勇,最终朱元璋的计划落空一一一张士德在牢里绝食而死一一一死前托人告诉大哥一一一朱元璋太强大,太可怕,只有联合元朝才可以打败他。
张士诚影视剧照
7
为一血兄弟仇并打败朱元璋,在丞相达识帖睦迩的游说下,张士诚被再次招安,但条件是每年进贡十二万担粮食,反过来张士诚要求元大都发军饷。
有意思,张士诚实在精妙。
双方僵持,张士诚退而求其次,那就讨个王吧!不料,遭顶层断然拒绝,———张士诚再次复叛。
接下来,在平江称帝,建政权东吴,自称吴王(朱元璋称西吴),尊母亲曹氏为太妃。
张士诚两次复叛,如果说第一次是被逼无奈,那第二次纯系利益交换,或者说,他只是元末那场风云际会的一抹黄沙,因为他的心态早就开始变了。《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玩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
意思是:高层贪敛聚财,特别珍爱古玩珍宝和绝世书画。日夜笙歌,醉生梦死。战事来临,将帅称病不去沙场,只有在得到官职和田地后才勉强开拔,根本没有战斗力。
张士诚的队伍发生了质变,他忘记了泰州贩盐时的艰辛,忘记了举起义旗的初衷,忘记了老百姓才是建国立家的根本,他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此,笔者想到1360年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对决一一一龙湾之战一一一洪都之战一一一鄱阳湖之战,彼时,如果张士诚集中兵力给朱元璋沉痛一击,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至少他可以选择和陈友谅一起进入最后的淘汰赛。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它只是勇敢者汇编而成的经书。
陈友谅影视剧照
8
1363年,鄱阳湖一战陈友谅折戟沉沙,天下就剩朱和张了。
朱元璋的判断极其敏锐,徐达、常遇春建议直捣张士诚的老巢一一一平江,而朱元璋却不同意,如果直取平江附近驻军一定来救,他断定如先取其它州县,张士诚就会蹲在平江死守。
一语中的。
第一路泰州、通州、高邮被徐达拿下;第二路叛将谢再兴兄弟主动把杭州献给李文忠;第三路常遇春轻松得湖州;第四路合围嘉兴,李伯升眼看大势已去,向朱元璋投降。
随后,剑指平江一一一平江像一座孤岛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上。
好了,回到前文,平江虽有百姓支持,但终究被攻陷。
张士诚静静地思考着,表情空洞,徐达撬不开他的嘴,随后把他抬出房间送去应天的船上。
在应天,李善长审问张士诚,张士诚一言不发,李善长气急败坏扬言割下他的首级,张士诚开口了,说了余生的第一句话:你不过是朱元璋的一条狗。
轮到朱元璋了,张士诚依旧沉默,当朱元璋打算命侍卫处决他时,张士诚说了余生的最后一句话:你只是比我运气好一点。
难道张士诚真的差在运气上?
张士诚影视剧照
9
张士诚的死讯传回苏州(平江),老百姓泪流不止,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去朱元璋身上找答案。《菽园杂记》记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苏州微服私访,途中遇见一老太太坐在门口嗮太阳。
朱问:你是哪里人?
老太太回:我是苏州人。
朱又问:当年张士诚对苏州百姓好不好?
老太太回:当初,大明皇帝攻打苏州的时候,张士诚知道自己不是真命天子,为了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便主动投降了。苏州百姓一辈子感激他。
朱元璋哑然,他深知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打败张士诚。
那些年,人们为了生计与黑暗抗争,在惊涛骇浪里讨饭食,徐寿辉也好,陈友谅也罢、抑或张士诚,历史都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他们或激进、或偏安,或深谋远虑,一并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在笔者看来,张士诚心中装着百姓,与英雄无异。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菽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