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为斩楼兰的典故是什么?为啥古诗中常出现斩楼兰的诗句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10-21 07:35:02
分享到: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巴州若羌县北部,罗布泊西部,这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如今孤零零地坐落在沙漠中,被风霜侵蚀。

尽管如今古城破败不[文]堪,但曾是中原和西[章]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来],楼兰城是丝绸之路[自]上最璀璨的一颗“”[历]明珠"。[史]

这个曾一度一度繁荣[大]的城市,在公元63[全]0年突然神秘消失,[网]在漫漫的沙漠中只留[文]下一片废墟。

如今,人们提起楼兰,除了感慨其神秘,还会想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到底做了啥,让中原人要斩杀楼兰于剑下。

楼兰在哪

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西临匈奴,东接汉朝,据《汉书》记载,楼兰为一个小国,共有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口总数不足一千四百人。

楼兰位于罗布泊沙漠[章]中,虽靠近塔里木河[来],但仍然极为缺水,[自]楼兰国地处沙漠中,[历]土地荒漠化严重,可[史]耕种的田地极为稀少[大],因此,楼兰国只能[全]从他国购买粮食,租[网]用田地,以维持本国[文]人民的生活。

但是这个国家并不穷,而是非常富裕,因为楼兰国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除了适合沙漠生活的骆驼,还有楼兰的白草、胡桐等植物,而且,楼兰国还有丰富的玉石资源。

由于楼兰是一个小国,政治环境十分严峻,为保证国家存亡,楼兰只能想尽办法达到战略平衡,虽然中原与西域的战争,楼兰有时会倒退,但大体来说,楼兰是两败俱伤。

汉朝剑指楼兰

直至公元前70年,当时新上任的楼兰国王安归未能实现政治上的平衡,他选择向匈奴言听计从,先后截杀了许多汉朝向西域派遣的使者,又杀死了安西等国向大汉派遣的使者。随后楼兰率兵公然反叛西汉,楼兰率先而起,龟兹国也随之反叛汉朝。

西汉见楼兰如此作法,大为恼火,开始向楼兰征兵。此时此刻,曾出使西域的平乐监傅介子提议刺杀乌兹国国王,来给西域各国一个教训,霍光认为乌兹国路远,就让他先到楼兰去试一试。

公元77年,傅介子带着一小队精兵,带着珠宝,来到楼兰,代表大汉皇帝赏赐楼兰王,最开始安归国王对傅介子的到来仍有疑虑,所以防备非常严密,傅介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安归国王。

因此,他假装带着使节团离开,在离开的路上,他故意拿出随身带来的珠宝,让陪同的楼兰官员看,并说如果安归国王不来接受赏赐,就会到其他西域国去,随行的官员立即赶回去向安归报告,安归国王得知后,立即召见傅介子,还大摆宴席。

在酒席上,傅介子望[章]着安归不怀好意,便[来]说要与国王单独商议[自]国事,酒过三巡,安[历]归也不怀好意,便把[史]左右戴着副戒指的两[大]个人带到帐篷里。

此时傅介子一声令下[全],随从精兵便立即将[网]安息斩首,他拿着安[文]归国王的人头,不慌[章]不忙地走出帐篷声称[来],大汉的军队马上就[自]要到了,若有人向前[历],就难逃一死。

楼兰臣民竟真以为大汉的军队就要来了,纷纷下跪以示臣服,于是傅介子便全身而退,又因此事而威慑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纷纷派遣使臣招待大汉。

斩楼兰是彰显唐朝天威

楼兰事件是中原王朝对周边蛮夷的一次成功震慑,后代诗人写诗,经常引用典故。而且唐朝也有一条不成文的书写规矩,即用汉室来寓唐室,李白和岑参都曾用楼兰来彰显大唐之威。

事实上,当王昌龄写[史]下“不破楼兰终不还[大]”的诗句时,楼兰早[全]已被北魏所灭。公元[网]前48年,北魏太武[文]帝派军队向楼兰国进[章]发,结果楼兰军败北[来]

后人之所以认为楼兰为中原所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在诗歌中已多次出现。因为诗歌因篇幅所限,常引用典故。其中,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传奇故事,既有报国之情,又有侠客之范,更有勇士之姿,自然受到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除此之外,楼兰词与其他西域国家相比,更具有说服力。比较适宜写成诗,“楼兰”二字字面雅致,又有语感,很符合平厌律。写边塞诗时,诗人常以“十四寒”作韵,“十四寒”讲究平仄。所以,楼兰花二字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简单地说,楼兰并没有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和其他西域国家相比,这个国家对中原王朝也没有太多的仇视,究其原因,就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流传至今,造成了误解。

历史就该是这样 历史百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