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嫔妃殉葬为何盛行-殉葬制度是哪位皇帝废除的?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21 07:35:00
分享到:

人类殉葬制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中就有“人殉”的证明。商-周代是人殉葬的全盛时期,仅在安阳武官村的殷墟王陵内就有181个“人殉坑”,其中至少有两千具尸骨。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殉葬”开始式微。从汉到元的漫长时期,人殉葬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其中包含了“宫殉制”在内的“女殉葬制”现象,却非常“顽固”。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广川王盗掘周幽王的墓穴,有超过一百具尸体,其中除一具男尸(周幽王)外,全是女人。另外,汉朝至元朝的正史记载中,也有零星的“妃嫔殉葬”的记载,如唐武宗的王才人,在唐武宗死后自愿葬于此,并因此感动了一群人,使之成为唐朝的一部分。真的都是自愿的吗?宋高宗“赵构”死后,两位才人李氏、王氏也“自焚”殉葬,二女拼死不从,然后被强行灌杀。

明代嫔妃殉葬制度

汪氏在明代又一次上演“逃脱奇观”,恰巧也是“宫女殉葬”死灰复燃的年代。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宫殉”制度:朱元璋的儿子秦王去世时,就强令妃子殉葬,他自己死后更有三十八个妃子殉葬。明成祖朱棣死时,有三十多位宫女妃嫔殉葬,明仁宗五位妃嫔被殉葬,明宣宗朱高炽有五位嫔妃被殉葬,明宣宗有十一位妃嫔被殉葬。虽然正妻汪氏逃过一劫,但唐氏等妃嫔仍被殉葬。

那些殉葬的妃嫔,心中有何感想?尽管史书记载这些事,多数是极力美化她们殉葬的过程,更多地给予各种赞许,似乎“宫殉”已成为她们心甘情愿的事。但是仍然有很多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宫殉”残酷的一面:《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明成祖朱棣葬的宫女三十余人,都是在太监的监视下上吊自尽,现场“哭声震堂”,一个拒绝死去的妃子牵着乳母的手,连呼“娘,吾去!"话音未落,就"旁有宦者去床",当场被活活勒死…

假如说朝鲜的记录,有“夸大”之嫌。因此,明宣宗的宫女,仅入宫二十天就“自愿”为明宣宗殉葬的郭爱,在临死前,用一首绝命词道出了一句:“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失吾亲而归兮,不足较也;惭余之不孝也。”简简单单几句,却是千万“自愿”殉葬女子流下不尽的悲泪。对她们来说,即使“不愿死”,还能怎样呢?

尽管明英宗强迫汪氏殉葬不成,但在临终前留下“止妃殉葬制”,明朝皇宫的“宫殉制度”也就彻底废除了。但是,明代各地的王府中,仍有“宫殉节”的现象。直到明末清初,明朝皇帝还经常表扬各地王妃“殉葬”。而且在“明亡”之后,“宫殉节”又有一段时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有三位妃子殉葬。清世宗福临的宠妃柱鄂氏去世后,殉葬太监宫女达三十余人。清世宗死后,贞妃也被殉葬。

康熙废除殉葬制度

清代前期,“宫殉难”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齐尔哈朗、多尔衮、多铎等人死后,都有妻妾代代代葬。很多清朝的贵妇在丈夫去世后,还经常让侍女为丈夫“代殉节”。直至康熙十二年,十九岁的康熙皇帝采纳大臣朱裴度的建议,以正式废止殉葬品的形式,正式废止了殉葬。十年后,大臣明珠对康熙奏报说,曾盛行于贵族圈内的殉葬风气,此时“今也无此等。”

地方宣传殉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宫殉”的废除,并不意味着古代女性殉葬现象的终结。在明、清两代,“宫殉”虽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废止的过程,但表彰女子殉节的风气却越来越严重。

例如,官修史书上说,唐宋时期为丈夫“殉情”的“烈女”,《新唐书》和《宋史》加起来就有90多人,而《明史》中则有276人,按《明史》编纂者的说法,这只是“存其十一家”。对于清朝来说?只有山西地方志中的《烈女》,明代六百余人,清朝一千八百余人。

当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时,其“饥民甚少,大失所望”的观点就成了明清时期的思想工具,“女性为丈夫殉葬品”的思想工具。若有「殉道者」之「烈女」,则各级官员除要去拜祭外,更要为女子立牌坊,享受香火之礼。这一幕正是《儒林外史》中鼓励女儿殉国,并在女儿死后大呼“死得好”的王玉辉。

我们可以想像,有多少“殉道者”女性,实际上是在经历丧偶之痛之后,背负着多么大的压力,含泪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由宫廷到民间,上千万古代女子“自告奋勇赴死”的一幕,足以让我们看到古老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必须抛入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并深刻理解一百多年前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有多少先贤那矢志奋斗的目标。

本站内容系历史大全整理制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