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医都是如何处理毒杀案件-银针是否真能试毒?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8-14 07:35:01
分享到:

古时候的凶杀案案子中,下毒是一种普遍的手段。因为砒霜是一种强力毒药,因而是下毒犯罪的重要作案工具。

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用砒霜杀死。武大郎喝下汤药,遗体七窍流血,尽管经过潘金莲擦洗,仵作(即古时候的法医鉴定)何九還是检测出遗体“七窍内有积血,唇口上面有齿痕,系是中毒丧命”。何九还捡了大郎遗体火化后的两块尸骨,却发现“尸骨青紫,是毒药致死的证据。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古代,司法人员也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检测中毒的方法。北宋刑事司法官宋慈撰写的法医鉴定书《洗冤录集》中,对中毒,尤其是砷中毒也有详细的解释。那时候检测砒霜中毒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银针探毒”法。

检验时,先取银针,用肥皂角水擦拭,银针进入死者喉咙,用纸封死者的嘴唇,一段时间后,如果银针呈现黑色,用肥皂角水洗不干净,则判定为中毒致死。如果死者在服毒后再次进食,食物会将毒药压入胃中。如果在喉咙里发现了毒药,他可以在死者的直肠里再试一次。假如无毒性,则银针颜色应当依然是鲜白的。

在死者中毒身亡后经过数日才尸检的,遗体会产生一些转变,因而在选用银针探毒方式时,还必须使用“熏蒸”的方式。先将银针探进死者的咽喉,随后用热糟醋自遗体的下腹由下往上“清洗”,使身体的毒气“熏蒸”,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制后,取下银针看颜色的转变状况,再涂刮死者骨头看骨头的颜色,如果是砒霜中毒,则骨头呈青黑色。

清代嘉庆年间,黄河决口,灾患持续,朝廷决策救灾,但救灾款却被严重贪污。承担查验救灾款使用的新科举人李毓昌在与贪官污吏的抗争中,被巨贪王伸汉用砒霜毒杀。嘉庆皇帝对本案十分重视,亲自顾及,并指示由军机大臣会与刑部案件审理。为明确李毓昌的死亡原因,仵作便是选用“银针探毒”和“熏蒸”的方式,评定李毓昌为下毒,这才案情大白,凶手获得应有的处罚。

银针之所以可以变成[文]法医鉴定检验的专用[章]工具,是由于银金属[来]能与硫和硫化物产生[自]化学变化,砒霜的化[历]学名称为三氧化二砷[史],自身不含硫的成份[大],但因为古时候生产[全]工艺的局限,砒霜中[网]会带有少量硫和硫化[文]物等残渣,在银金属[章]与硫产生反映之后在[来]银金属的表层产生一[自]层黑灰色的“硫化银[历]”,因此能当场验出[史]来。

事实上,银不能和高纯度砒霜发生化学变化。因为银针没法检测出其他一些不带有硫或硫化物成份的毒,并且一些无毒性的食物如蛋黄,因为带有硫的成份,银针插进后也会发黑,由此可见银针探毒不过是一种“阴差阳错”。

历史大全内容创作者
    标签